注册城市规划师:贵州省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注册城市规划师    发布时间:2013-04-08    注册城市规划师辅导视频    评论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主要机遇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生态立省"战略的确立。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 的战略,这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使全省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2006至2010年,全省将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坚持"污染者负担"和"受益者补偿"原则,有利于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拓宽环保投资渠道,引导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

  人民群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公众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呼唤将更加有力地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和产品选择。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压力。2005年,全省人口总数达3931.1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38‰,生产总值1942亿元,增长率达到11.5%,城市化率为26.9%。据预测,2006年至2010年全省平均每年将净增35万人左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将达到34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每年递增1.5个百分点,2010年将达到35%左右。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压力。全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煤、磷、铝等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为主体的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快发展步伐,势必对环境的承受力带来较大的考验。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比例较高带来的压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冶炼、化工、建材等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局部地区出现了污染加重的趋势,给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

  环保产业水平低,科技落后的压力。由于起步较晚,全省环保科技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环保产业化水平低,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要求远远不相适应。

  环保投入少的压力。全省环保历史投入较少,"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省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0.4l%、0.30%、0.37%和1.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十五"以来全省环保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现有投入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此外,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是制约环境保护投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管理水平低的压力。全省基层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大多数县级环境管理部门于2002年以后才先后成立或独立),环境监察、监测、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滞后,投入较少,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环境执法效率。

  第二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完善监管体制,不断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环境保护目标

  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乌江、赤水河、红枫湖和百花湖水质按功能区要求达标,北盘江、三岔河和清水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贵阳、遵义、六盘水和安顺四个重点城市空气、地表水和声环境质量分别按功能区要求达标,其它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内;退耕还林(草)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石漠化治理取得新的进展,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三、主要指标

  (一)环境质量指标

  1、全省九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或等于95%;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