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综合能力考试资料: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来源:物业管理师    发布时间:2013-04-06    物业管理师辅导视频    评论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 社会学基本概念
  • 第2页:第二节 社会文化
  • 第3页:第三节 个人社会化
  • 第4页:第四节 社会组织
  • 第5页:第五节 社会群体与社区
  • 第6页:第六节 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
    第四节 社会组织 【考点提问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许多基本的社会过程,如规范的形成、权力的运用、目标的制定与完成等,都是在社会组织的框架内进行的。现代社会组织掌握和控制着社会中大量的资源与权力,已发展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研究社会,离不开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一、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试图给社会组织下定义,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见解。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社会组织是法人团体,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封闭型团体。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认为,社会组织是有意建立或重建并追求特定目标的社会单位。美国学者巴纳德认为社会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人或更多人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系统。美国社会学家斯格特在其代表作《组织理论》一书中指出:从理论系统的视角出发,社会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从自然系统的视角出发,社会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多种利益,无论不同还是相同,他们认识到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去的价值,参与者之间会形成非正式结构;从开放系统的视角出发,社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建构环境。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社会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
  (二)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
  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探讨,难以尽述。美国社会学家利维特在1965年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较为经典地勾勒了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1)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它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根本原则,是动员组织资源和衡量组织运行效率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组织身份的标志。
  (2)规范。规范是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它是用来维护组织活动统一性的工具,一般通过组织章程的形式表现出来。规范一经确立,就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从,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3)职位。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效率,社会组织一般都要根据功能和分工,建立部门分工并设置相应的职位,以制度化的形式对不同的职位赋予明确而清楚的责任和权利,通过职位来协调各职能部门或个人的活动,促使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4)角色。制度化、正式化职位的存在,使社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长期或短期地被置于某一特定的位置上,并必须严格按照与所处职位相吻合的角色进行活动,即扮演正式角色。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一般不具有个人性质。这也是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界限,成员加入或退出均需履行一定手续的原因。
  (5)权威。权威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社会组织都有一个权威中心或指挥体系,作为维护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全面控制和指挥组织活动过程,使成员在组织内真实地感受到约束和限制,进而遵从规范。
  (6)参与者。组织的参与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组织的参与者首先是社会行动者,正是他们的努力、遵循和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参与者有两个作用:一方面保证组织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为组织带来创新和改革。
  (7)技术。组织是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种将输人转化为输出的机制。每个组织都拥有为实现其目标所需的技术。组织的技术通常部分地植根于组织的机器和设备,同时亦包含了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8)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环境中。没有一个组织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赖于与其所处的更大体系的联系,组织很少承担对其参与者进行社会化和培训的全部责任。
  (三)社会组织的特性
  社会组织为什么被选择作为载体来从事大量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活动?它到底有哪些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不同的特性呢?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版本很多,但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给出的答案最为精辟。他们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其形式化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能在参与者不断变动的情况下,保持体系的稳定性。许多组织有效地将灵活性与维护组织核心结合起来,在组织人员、结构甚至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核心仍保持不变。
  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在许多情况下,可靠的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组织采用大量的控制方法,包括形式化、权威结构、具体规章制度等都是为了提高运作的可靠性。但运作的可靠性井非总是有益的,当条件变化并需要引入新的行为时,那些先前保证有效行为的因素,会转而妨碍组织快速地变换其章程及程序以发展出新的行为方式。
  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规则框架一般与法律条文相关,并受其支持。它们共同规定了大量组织的权力和权限。组织的权力等级确保人们遵守规则,并以被认同的标准和方式进行工作。
  (四)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组织是复杂而多样的,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是为了方便研究。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影响较大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目标原则。它是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按照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类型,把社会组织分为四类:一是互利组织,组织参与者均可以从中获益的组织,如工会;二是盈利组织,指以盈利为目的、受益者只是少部分人的组织,如商业组织;三是非盈利组织,指以使服务对象受益为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四是公益组织,指为社会和大众谋福利为目标的组织,如政府机构。
  结构原则。它是根据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梅约。按照这种方法,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二是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
  功能原则。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将其分为四类:一是生产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从事生产,完成服务性、福利性目标,如工厂和医院。通过这类组织,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二是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机关和政党组织;三是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如法院、监狱和督察局;四是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如教会和学校。
  控制原则。这是美国社会学家A·爱桑尼最先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根据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控制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强制性组织,指通过强制手段迫使成员服从的组织,如监狱;二是功利组织,指通过金钱或物质报酬为媒介控制其成员的组织,如工厂;三是规范组织,指通过伦理道德或观念信仰来控制其成员的组织,如宗教团体和政党。
  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般按照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指社会中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其主要活动的组织。包括生产机构、商业机构和服务机构。经济组织内部的功能划分越来越细,执行不同经济目标的多种经济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
  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专门处理社会各种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我国的政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政权组织则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
  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包括社会各级各类的文艺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科技组织和宗教组织。文化组织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传播、弘扬人类的文化成果;二是宣传各种社会思想观念;三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群众组织。群众组织包括群众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我国的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法律上它们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但长期以来它们一直扮演准政府机构的角色,现正在不断改革之中。群众社团是人民群众为特定目标自愿组织的,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大体分为文教体卫类、学术类、工商行业类、社会公益类和宗教类等几种类型,如个体劳动者协会、律师协会。它们为各界群众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重要桥梁。
  (五)社会组织的功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是人类追求理性、迫求效率的产物,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组织使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不同的层次。由于高度组织化,这些社会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工厂、商店等经济组织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生理需求,军队、警察等社会整合组织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安全需求。参与组织,可满足社会成员社会交往、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结合为整体力量。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并越来越难以预测,社会成员个人的能力显得十分渺小。社会成员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延伸自身的能力,应对环境和技术变化的挑战。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可以实现分散的个人和小规模的初级群体所无法实现的重大社会目标,如登月探险。
  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美国学者科斯和威廉姆森指出,社会组织和市场一样,都是协调和配置资源的制度,但社会组织比市场更节省交易费用。社会组织以专业化为基础,通过严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集体活动的效率。
  社会组织增强了人类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现代社会组织把社会成员大规模地组织起来,把整个社会高度连接起来,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均衡、协调和有序的状态,为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控制提供了前提和手段。
  当然,社会组织上述各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社会组织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吻合程度、社会组织自身的整合程度和正常运转程度。缺少了这些条件,不但社会组织的正功能得不到发挥,还会产生负功能,如妨碍组织成员的个性发挥和情感交流、影响社会的有序和有效运转等。
  二、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
  (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
  社会组织有其特定的边界,组织边界划定组织活动的范围,并把组织与环境区别开来。在组织边界以内,是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从组织内部各种关系正式与否的角度,将其划分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类。
  1.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职位、部门是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
  (1)职位。职位是组织内部正式设立的、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组织位置,它通过各种规范化的正式角色动态地表现出来。职位在组织中代表了一整套规范和行为模式,它不受占据职位的具体个人的性格、气质、品德等因素的干扰,能保证组织活动不受人员变动、个人偏好的影响。个人只有占据一定的职位才能获得组织成员身份。职位的数量、类别、职位对能力的要求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
  (2)部门。部门是组织内部以若干相关的职位连接形成的稳固组合,它通常表现为某种机构。部门使职位问的互动关系经常化、制度化。部门设置取决于组织的规模、组织的具体目标、组织的运行模式等因素。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部门的有机耦合,构成组织的整体结构,保证组织功能的发挥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职位、部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直线型、矩阵型和网络型。直线型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呈直线式等级序列。每一层下一级都必须接受上一级的领导,最高领导可直接指挥各层次的职员。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简单组织或较大规模的组织内部的基层单位,如部队中营以下单位,其功能在于垂直领导,权力高度集中在最高领导者手中,保证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矩阵型组织结构是在较大的组织内,把相关的职位集中起来,建立职能部门,将整个管理内容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由这些职能部门对组织进行具体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职能部门一般只有管理权,而决策权集中于最高领导层,其功能在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网络型组织结构力图避免直线型结构和矩阵型结构在信息沟通和组织指挥上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纵横交错立体沟通的“网状”组织结构,其功能在于系统协调,使各个职位和各个部门的活动围绕组织总目标有效地运行。
  现代组织的正式结构一般由这三种基本类型复合演化而来,如直线矩阵型、直线参谋制、事业部制、系统制。
  2.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是梅约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中发现并提出的。该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由14名工人组成的绕线圈实验组的产出量进行观察。在对这个组实行特殊的个人计件工资制度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假设,工人会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而更积极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产出量。实际结果却发现,工人的日产量保待在中等水平,彼此间的差距很小。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工人之间有一些不公开的规则约束着他们超产或低产的行为。据此,梅约认为在组织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的关系结构。此后,非正式结构成为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组织确认和维护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非正式结构是和正式结构相伴而生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是具有多方面需求和丰富个性的“社会人”,其行为并非总是都按照正式结构的规范来进行,其需求也不是正式结构所能完全满足的。那些社会地位、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似,个人性格、兴趣、情感和志向相投,相互接触、交往机会较多的组织成员,往往很容易结成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结构。
  3.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总的说来,正式结构以理性为原则,它是完成组织目标合理而有效的工具。非正式结构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它依附正式结构而存在。非正式结构的行为往往是非功利性的,与正式结构相比,非正式结构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性的。组织内部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组织成员的流动,都容易引起非正式结构的变化甚至解体。
  一般而言非正式结构的行为是对正式结构的偏离,当偏离度较小时,非正式结构只是依附于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当偏离度较大时,往往表明非正式行为中的合理影响在增大,正式结构应予以正视。这时非正式结构有可能转变为制度化的东西,成为正式结构的一部分。
  (二)组织的外部关系
  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组织外部的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是职能对组织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因素和条件。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三、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
  (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
  组织运行与组织管理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容易混淆的概念。组织运行是引起组织自身的运动过程,它是一个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过程。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操纵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投入,即调动和使用资源;(2)生产,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处理;(3)产出,输出产品。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冲突不可避免。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内部冲突与组织外部冲突两类。组织内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3)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数社会学家对组织冲突持否定态度,认为组织冲突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和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社会学家科塞为代表的冲突学派指出冲突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和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他们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存在并不都是坏事,它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适度冲突的存在有利于鼓励人的进取心,有利于集思广益、开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组织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围绕组织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手段操纵组织的运行以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1)决策。即确定的组织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决策一般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技术。(2)实施。即按照预定的方案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与物等要素进行科学搭配与组合,确保组织决策得以实现。(3)监督。即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各种意外事件影响组织活动的进程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管理方式
  在组织管理上,家长制和科层制是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
  家长制产生于传统社会,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特征是:(1)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领导者的权力既没有划分,也不受限制。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人决定。(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分工依赖于领导者所布置的任务,这一任务可能随时都会发生变化。(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在选择安排人员时以私人关系远近和私人交情亲疏而定。以领导者为中心形成权力圈,那些接近权力中心的人往往有较大的权力。(4)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管理的规范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粗略地提到、含糊地定义,并且通常随着领导者的意志而改变。(5)终身制。领导者和高层成员共同构成一个利益群体,成员利益处于相互制约之中,领导者与高层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替代的。
  家长制管理方式适用于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素质。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的崛起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其特征是:(1)明确的分工。正常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以职位形式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2)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原则,下一级成员接受上一级成员的管理和监督。(3)明确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而且毫不例外地普遍适用各种情况。(4)量才录员,按绩晋升。按技术资格招聘人员,执行按年龄、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级制度。(5)公文往来,言行有据。各项业务的处理、上下左右信息的传递都以公文为手段,在精确度、信息量以及后期处理方式上较家长制中的口头指令优越。
  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管理方式,但科层制的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1)例行公事,形式主义。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各种规章和程序限制,使他们遇事只得准确地执行各种规定,而不关注结果,忽视组织的目标和效率,造就一帮官僚。(2)墨守成规,练就无能。由于分工细致,组织成员一般以刻板的程序和技术处理他们的工作,会泯灭主动性与创新精神,遇到情况变化时,无力应变,一筹莫展。(3)效率有限。美国社会学家彼得曾指出,在一个科层体制里,按绩晋升的结果是每一个雇员最后会被提拔到他不太胜任的位置。美国社会学家帕金森曾指出,科层官员一般会为提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权力而要求增加部属,最终导致机构臃肿。(4)寡头统治。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曾指出,事实上,一般组织成员对组织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最终导致组织中高层精英的寡头统治。高层精英为维持其权力,有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