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受阻调查:政治劫持经济

来源:外销员    发布时间:2012-03-12    外销员视频    评论

  背后作祟的政治因素

  关键在于企业并购的影响要素并不限于经济层面,实际上,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的进程中,企业还得考虑相关国家频繁作祟的政治因素。

  在联想并购IBM PC时,尽管联想和IBM双方都同意合约中的各项条款,但整个合并过程并不平坦。在联想宣布收购IBM PC和笔记本业务后,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决定审议这一收购是否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一些美国政府官员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联想集团有可能被用作“工业间谍”。经过6周的审议,疑问终于得到澄清,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才批准交易进行,扫除了这项合并交易的最后一道障碍。

  最典型的政治介入当属中海油-优尼科并购事件。中海油的这一收购计划引发的政治浪潮,在一定程度上给中美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短期看,美国保护了一小部分石油储备;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将被迫增加其竞争态势,更积极地在俄罗斯和中亚寻找能源,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就是最好的明证。

  美国政界人士的政冶过敏症和强烈反应,表现了美国某些人对保护战略性产业和重要商品的良苦用心。而事实上,优尼科如果出售给中海油,对于美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优尼科已被证实的能源储备大部分分布在亚洲。而作为美国第8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既不在全球挂牌上市的前40强石油公司之列,其总资产也仅为80亿美元,和埃克森美孚的1350亿美元和雪佛龙的650亿美元资产相去实在甚远。

  这场带着浓烈政治色彩的风波,充分显示了美方对中国在美国正常商业活动的疑虑。中海油即使承诺保障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仍然无法阻止美国一些媒体的恐惧情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全美民众普遍担心丧失更多就业机会的浪潮中,由于独特的融资计划,中海油可以真正保全美国人的工作机会,而并购得主雪佛龙却答应通过合并节省3.25亿美元的成本,这不可避免地需要大批美国员工下岗。

  一个双赢、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在美国却变成了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被迫退出竞购后,中海油CEO傅成玉表示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某些跨国大企业在自由贸易中竟然能用政治手段阻碍纯商业竞争;二是当他们感觉到利益可能受损时,竟然就能把一个执行了20多年的法律随时改变。难道这不是对一向用“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为由攻击中国企业的西方国家的莫大讽刺?!

  《香港商报》在《必须冲破的樊篱:妖魔化中企》一文中评论道,近年来一直标榜自由贸易并以此为荣的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阻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一种“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中国企业威胁论”也就在西方世界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幽灵到处作祟。

  “中国威胁论”使中国企业在不少领域失去了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中国企业用相同的价格参与竞标,必定失败;即便用较高的价格竞标,也往往没有成功的机会。英国《金融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担心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美国某些怀政治偏见的政客阻挠中国企业并购的真正原因。

  中国企业仍然是全球市场的陌生人

  西方企业对中国或中国商业究竟有多少了解?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是,美国公众甚至企业精英对于中国和中国商业都还很陌生。美国公众对中国还停留在地广人稠的认识上,而对中国的商业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人的心态和历史则了解甚微。

  确实,当考虑中国人的文化及其历史背景时,美国人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位5000岁的耄耋老人和一个25岁年轻生命的混合体。她虽然有5000年的漫长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但是改革开放却只有短短25年。

  1978年,中国向西方敞开了大门,现代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开始进入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GDP一直以9.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尽管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设施仍显薄弱,社会和经济发展还不均衡,法律和市场结构也不够成熟,政策也时有冲突和波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国的发展。许多西方企业惯用的商业运作手法如跨国并购,对中国来说仍显陌生。

  据2006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增长了11倍,由2153亿美元增加到22257亿美元。2004年中国GDP居全球第6位,超过日本GDP的三分之一,约为美国的七分之一,占全世界GDP的4.72%。2005年国际上有些机构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4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达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到2006年2月,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被西方企业获悉。原因何在?由于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中国企业暂时还得不到国际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企业从观念上体制上也对全球化趋势准备不足。可以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是中国企业在过去从来没有遇到的。
西方思维 亟需改变

  面对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扩张态势,西方企业是否做好了中国公司在他们本土扩张的心理准备?
2001年7月,就中国加入WTO这一话题,美国《新闻周刊》、《福布斯》等著名媒体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海尔是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当时海尔已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世界第9大消费电子产品公司,在南卡州已设厂营运,并且拥有美国小冰箱30%的市场份额。
 
  毫无疑问,单向思维深深植根于美国商界。美国商贾的一般心态是,他们有全世界最好的企业制度和商业模式,造就了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体,因此当讨论全球化的时候,应该是“唯美是从”的单向整合。也许中国公司的进步和发展太快,远远快于美国的预期。因此,中海油的出手投标着实让美国公司大吃一惊,并且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和抗拒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沃尔玛矛盾现象”(Wal-Mart Paradox)就是这种单向思维的延伸。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雇佣120万人,占据美国60%的零售额,其创造的GDP总值堪列“全球第25大经济体”。但是许多美国政客在对中国大加挞伐时,他们并不知道,仅以2003年为例,沃尔玛就从中国进口商品达130亿美元。很明显,没有中国的廉价商品,就没有沃尔玛的庞大赢利。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