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受阻调查:政治劫持经济

来源:外销员    发布时间:2012-03-12    外销员视频    评论

  不善利用舆论

  海尔在美泰克收购中为什么失败?有一点恐怕是谁也想不到的,那就是在面对媒体时口风非常紧,没有利用好舆论来为自己服务。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为何如此低调,据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解释,是因为要警惕美国财经界掀起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抵制风潮。

  但沉默并没让海尔如愿。在海尔竞购美泰克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插曲:《得梅因纪事报》是美泰克所在地衣阿华州的地方媒体。当时,这个媒体的一位记者想要采访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一事,但在联系到海尔美国机构的一位女发言人时,她表示自己不能给出任何评论,只能把媒体提出的所有问题提交给国内自己的上司,使这名记者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当问及如何能联系到海尔在中国的高层时,这位发言人竟然说她不知道。

  Tradewind Strategies咨询机构创始人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这位有着包括中国在内20多个国家工作经验的公关专家表示,对公众沉默是海尔并购失利的致命伤。他认为,正是海尔(美国)分公司拒绝了《得梅因纪事报》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信号。海尔此举引起美泰克当地工人的不满,从而使美泰克工会对海尔的并购产生芥蒂。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竞购将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一再强调:“对美国的媒体保持沉默是大错特错。”尽管在国内,公司对媒体沉默并不奇怪,但显然美国的公众是无法接受东方式的谦和与沉默。对美国媒体的缄默被视为不屑和傲慢,这加深了公众对中国公司的不信任感。

  一般情况下,公众会被媒体信息所引导。在美国媒体上曝光率的严重缺乏使中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得以控制辩论和媒体报道。如何利用美国的大众传媒引导美国公众,形成有利的舆论就成为国际并购过程中的关键之一。

  与海尔截然不同的是,与海尔同台竞技的烈普尔伍德控股公司,其创始人及CEO弗莫西·科林却表现得平易近人,他很快答应了《得梅因纪事报》记者的电话交谈和个人专访,回答了关于这个美国知名品牌收购事件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

  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案中,雪佛龙副董事长彼得·罗伯特森也对《纽约时报》发表谈话,称“雪佛龙与中海油进行的绝非商业竞争,而是与中国政府在竞争,这是不公平的。”这样无理的言论其实重创了中海油,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舆论环境。
国际化 应遵循的原则

  并购正在日益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竞争武器。然而,并购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把握。中国公司在积极争取通过并购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该如何处置呢?

  《IT时代周刊》采访了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董事麦维德。据他介绍,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道路时,亟需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行动准则。

  首先,企业要为全球化建立一个清晰的战略,对收购的作用有明确认识。不要对任何机会都动心!而应当明确你想从这场并购中获得什么?并购是否是实现你目标的最好方法?如何才能仔细评审潜在的候选目标?其次要循序渐进,有序扩张,以便更好地了解海外市场,逐步建立起并购能力。其三,对不太显性的事项应给予特别重视。知识产权、劳工法以及环境标准等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些因素会成为交易致命的破坏者。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个双赢的交易结构,让卖方也能希望从合并的实体里获得成功;并对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保持敏感和警惕。麦维德还强调说,在早期进行国际化时,比较稳妥的途径可以通过合作伙伴这种方式来进行。

  合作伙伴这种方式的合理性至少有4个方面:首先,能够帮助那些以获得控制权为终极目标的收购者平稳实现大规模交易的整合。其次,有时候收购目标的资产需要从卖方的运作中剥离,因此不可能进行非常迅速的收购。第三,收购目标可能是希望保留卖方一些最具吸引力的资产——知识产权,例如:品牌、专利,或者联合使用某些运营环节如销售渠道——卖方则通过向收购者收取费用而提供给他们。最后,收购者对于卖方而言也许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能够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甚至收购者就是一个重要客户。

上一页345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