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受阻调查:政治劫持经济

来源:外销员    发布时间:2012-03-12    外销员视频    评论

  国际化的4次努力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企业连续爆发了4次国际化冲动。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麦维德对本刊记者解析说,中国企业最早瞄准收购国外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交易可以追溯到1986年。那时,中国对外币还有严格的掌控,政府主要着眼于吸引国外的直接投资来加强中国的出口工业和提高技术及管理水平。对外投资被由政府所有的投资公司垄断。尽管没有两个企业将其运营联合起来的这种合并,但也迈出了中国企业对国外资产有一定程度控制的最初步伐。
他认为,1986年以来,中国掀起过4次对外收购的热潮。第1次持续了10年时间, 即1986~1996年。当时的焦点是寻找特定对象,开展海外投资。第2次从1996年到1999年,由香港回归所引发,企业的关注点开始向海外扩张转移。国内大量的资金流向香港,试图控制香港的重要战略资产。第3次浪潮为期2年,始于2000年,由于当时很多合资企业的合同到期,中国公司纷纷将合资公司中外国合作伙伴的股份收入囊中,因此这次热潮的主要特征是本土扩张。而现在,中国企业正处于第4次并购热潮的顶点。这一次时间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至今。

  麦维德介绍说,在最近的这次热潮中,技术和通信行业连同能源和矿业,在海外扩张中表现得尤为积极和醒目。在技术和通信方面,除了著名的联想收购案,京东方收购了冠捷科技的部分股份,并购买了韩国Hydis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业务,与此同时,中国网通与合作伙伴一起收购了亚洲环球电讯。

  这20年间连绵不绝的4次对外收购浪潮,虽不算惊涛拍岸,却收到了大洋彼岸不和谐的回音。尤其是中国企业的第4次国际化浪潮进行得异常艰辛。中兴和华为在印度市场的止步,联想在美国的遭遇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章 止步国际化的内外部因素

  过去1年多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步伐急切而频繁,其结果成败参半,发人深省。特别是联想并购IBM PC、中海油竞标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克的3个案例更是引发了众多困惑和讨论。这其中,特别是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案例,已经让西方企业的董事会开始担忧,政客们过多的参与和蛮横干涉让这些企业不明不白地蒙受了沉重损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安方向《IT时代周刊》介绍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一直将和平崛起的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并在技术领域筑起了对中国实施严格出口管制的壁垒。一些心怀叵测的美国政客甚至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挑战。那么,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规模有多大,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有无构成威胁吧!

  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目前还极为有限,在全球并购交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很低。据统计,2004年度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约为245.4亿美元,而全球2004年头11个月的跨国并购金额就高达1536亿美元,照此计算,在2004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占全球并购交易比重最多仅为1.5%,这与中国吸引外资占世界第2的规模极不相衬,也不可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而且,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外国企业中处于经营困境的分支机构或业务部门。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策略取向,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生产成本来盘活外国企业的亏损部门,而不是通过恶意收购行为来抢占外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行为既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挽救被收购的外国企业,其最大特点是,并购交易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谈不上威胁谁!

  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中国企业在海外接连受挫遇困的窘境?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