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内蒙古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文化建设问题

来源:公务员    发布时间:2012-12-03    公务员辅导视频    评论

  焦点对话

内蒙古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谈“建设文化大区”战略

  主持人:网民朋友大家好,今天到新华网作客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王厅长你好。
  王志诚: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文化大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突出。请您谈一谈民族文化大区“大”在哪里,另外内蒙古提出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志诚:的确,内蒙古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区,刚才你提到“民族文化大区”之大,除了普通意义所指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特色突出”能体现其“大”之外,我理解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众多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二是民族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包容性、全面的开发性和不断的进取性;三是包涵了继承草原文明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四是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信心和决心的体现;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民族文化大区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大融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以及文化建设与城乡建设相协调等内容。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2003年就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战略,这个大战略包含五层意思:一是实行科教兴区战略。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竞争。因此,自治区提出全面加强人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文化也要创品牌,只有创造大量文化名牌,才会使优秀的文化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发掘不同文化的内涵,以区域文化的发展带动全区文化的发展。四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战略,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专业、德艺双馨、受群众拥护的文化人才。五是实施改革创新战略,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全新现代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主持人:谈到内蒙古,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引起越来越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这项工程的进展和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是2004年设立的,在中央领导亲切关心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领导“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自治区领导陈光林、莫建成、乌兰同志相继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草原文化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为“工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目前,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王志诚:“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首次将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草原文化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其基本精神,阐述了草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应有的理论基础。二是将草原文化紧紧置于中华文化框架内,提出了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三大组成部分(其他二者分别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和动力源泉之一的核心观点,揭示了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三是推进草原文化研究走向国际学术领域。2005年、2008年将草原文化研究列入第一及第二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会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又同蒙古国合作开展了中蒙跨境草原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相关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四是把草原文化研究同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在一起,比较深入地阐述了草原文化在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提出了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建议,并被自治区政府采纳,使内蒙古成为在全国率先实行文化遗产日的省区。五是把草原文化研究与科研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研究队伍逐步成长起来。现在已有一批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科研人员围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研究,为草原文化学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完成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课题,我们提出的“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已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已被今年的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采纳。报告指出:“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强化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充分挖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在草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自治区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总之,草原文化研究一、二期工程实施四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引起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成果开辟了中国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使草原文化研究向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 
  主持人:内蒙古作为文化大区,拥有数量众多、独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民们都很关注。请您向网民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志诚:谢谢网民对内蒙古文化遗产的关注。的确,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生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与演进,造就了丰厚而独特的草原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遍布全区,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朱开沟文化、秦直道文化、昭君文化、辽文化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内蒙古境内物质文化遗存众多,目前全区已发现各类文化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6处,馆藏文物50余万件套,一级文物1500多件。有些文化遗产堪称全国或亚洲之最,如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等。内蒙古的长城遗存,其长度和跨越的历史年代,居全国之首。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其数量和艺术价值亦属全国之最。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浓郁,“四少”民族特色鲜明。长调艺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另外还有4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使内蒙古成为一座庞大的、生动形象的民俗风情博物馆。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和蒙古国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双方在蒙古长调保护、申遗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令国际社会关注的成果。请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王志诚:2005年11月,我们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内蒙古第一个得到国际权威组织认证的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项目,具有开创性、标志性意义。之后,中蒙两国成立了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协调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先后三次召开工作会议,启动了实质性的联合保护行动,并制定了详细的《中蒙联合开展长调民歌田野调查大纲》。根据两国议定,2008年7~8月在蒙古国境内进行了联合田野调查,内蒙古派出的5名专家和蒙古国5名专家组成调查组,行走了蒙古国9个省33个苏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还购买了部分相关书籍。2009年将在我国境内开展联合田野调查。
  在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支持下,2007年8月,内蒙古开始了呼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项准备工作。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划拨了专款经费,组织专家完成了高质量的申报材料,顺利通过文化部评审,如期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继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成功之后第二个冲刺世界名录的项目。
  前不久,我们已收到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反馈意见,将补充材料报送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最后评审结果预计于今年9、10月间公布。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呼麦艺术,促进分布国家和地区在呼麦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话协商,经自治区政府批准,2008年12月在呼市召开了中、蒙、俄、日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呼麦暨蒙古族和声艺术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还签署了联合保护蒙古族呼麦倡议书。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