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试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来源:政法干警    发布时间:2012-12-16    政法干警辅导视频    评论

5.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四个备选项中的引言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道理,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观点的是A.C.D,因为这三项的关键词“入虎穴”、“改变世界”和“实际行动”便是明显的提示。B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体现的哲理是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
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掌握情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马克思这段名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就是说C项“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B项“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A.D两项的表述很明显是错误的,应当排除,所以选BC。
7.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特点的认识。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考生应首先理解列宁的这句话。题干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区别于理论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成为可能。“直接现实性”的含义是双重的:第一,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是直接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使主观认识、思想或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A.B.C三项都正确的说明了实践高于认识的原因。而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选。
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无止境的
D.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和第37页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题目中所提供的科学发现事实启示我们: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自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尚未认识的自然现象仍然是大量存在的,再加上新的自然现象层出不穷,因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预测一切。由此可见,除B项外,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9.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了
A.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主要方面
B.“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两个主要环节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水平高
D.行是认识的归宿、目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这是唯物主义论者荀子关于知行观的一个论断。“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两个主要环节。“知之不若行之”说明了A项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见之不若知之”说明了C项“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的水平高”。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则说明了D项“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解答好此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若看不懂题干的话,那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了。
10.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有
A.王夫之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B.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C.孙中山说:“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而知其知”
D.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知行观的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中草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唯心主义知行观是先知而后行,唯物主义知行观则是以行求知,知可反作用于行。备选项里要注意B项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表明知对行的反作用,因而是唯物主义的。而王阳明所说“知即是行”、“知行合一”表明知行是并列的,是二元论观点,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
11.“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把握。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著名论断,它正确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性,所以二者有质的区别,A项正确。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以指导实践,所以B.C也正确。D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应排除。该题答案是ABC。
12.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深刻;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这是黑格尔的一个论断。老年人的认识有其因经验和知识积累比年轻人多而带来的优点,但也有其守旧性、片面性等缺点,所以不能说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年轻人的认识,故不选C项。认识来源于经验,说的是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选项,老年人之所以比年轻人更深刻,就在于经验更丰富和知识更多,并能在经验和积累中加深认识,所以本题答案是ABD。
13.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意识要素属于非理性因素是
A.信念和信仰
B.动机和欲望
C.直觉与灵感
D.猜测与顿悟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识中的非理智、非认知和非逻辑因素,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狭义的非理性因素指自发的情感、动机、欲望、意志、信念等;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不能被逻辑思维完全包括的想象、直觉、灵感、猜测等。依此分析四个选项全正确。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总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科学的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高度概括了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该题四个备选项全都正确揭示了该论断的含义,故答案为ABCD。

上一页123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