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试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来源:政法干警    发布时间:2012-12-16    政法干警辅导视频    评论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解析]“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A不正确;B项是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不正确;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不正确。只有剩下的C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因此,应选C。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关系的掌握。认识的本质
[解析]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范畴。认识的主体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认识的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二者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所以,应选B。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反应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认识的发生
[解析]题干中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观点是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则属于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所以,C为唯一正确选项。这两条认识路线在认识论中是根本对立的。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之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中的A.B都是对的,但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人类认识史也表明,人类认识所关注的焦点大体上都是人的实践所急需解决的课题,所以就单选题来说,D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虽对但不是最佳,故不选。
5.“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将A.C.D排除,正确选项就是B。
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因为国情是具体的,国情是历史发展的,所以毛泽东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也不从主观想象出发来研究情况,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才能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答案是A。B.C.D三项并没有错,但不最符合题意,故不选。
7.“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理性认识的掌握。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抓住该引言中的关键词“抽象”,在本题中“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着自然,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说B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后形成的,所以应选B。这句话没涉及到感性认识的问题,A.D项应排除。C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因为抽象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故不选。
8.“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A.经验论B.唯物论
C.不可知论D.反映论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可知论观点的理解。认识的本质
[解析]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比如人的眼睛看不到红外线,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我们对红外线不可知,认为人的感官是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实际上就是讲事物本质不可知,这是否认理性认识的不可知论。所以,应该选择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反映与信息、选择与建构关系的理解。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析]本知识点是2003年新增考点,但当年并没出题考查,所以应引起2005年广大备考生的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主体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人脑思维活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认识中的建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视组合、构造为观念体系的过程。由此分析可选答案为ABD。C 项是错误项,应排除。
2.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
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D.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析]反映、信息和选择都是物质的普通属性,所以A项正确。由信息的定义可知C项正确反映则是信息交换传输和接收的过程,故B项也是正确选项。D项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也是正确的。所以ABCD为正确答案。
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考点点拨]这是一道综合试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眼里所表现的价值不一样,这就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因此,B项正确。大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的认识过程中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对事物的感觉也就变得不一样,这正好体现了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因此,A、D也正确。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
4.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A.认识来源于巨人 
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不是巨人,A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根源于实践,二者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否认人们通过学习诸如书本接受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所以A.C两项都不正确,只能选BD。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