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拔罐法

来源: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发布时间:2013-03-04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拔罐法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部分。

    拔罐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皮肤上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产生刺激以调节机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方法。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古时用牛角做拔罐工具,又称“角法”。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学非药物民间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向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祖国医药学的传统方法第一点,也是家喻户晓且疗效较好的常用外治方法。拔罐疗法按排气方法可分为火罐、水罐、抽气罐、挤压罐;按拔罐形式分为留罐、闪罐、单罐、多罐、走罐(推罐);按综合运用的方法分为刺血(刺络)拔罐、药罐、针罐。

  拔罐疗法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其以角治疗痔疾,以吸出痔核以便手术结扎切除的有效措施。西晋医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角法治疗疮疡痈肿。主要适用于相当现代医学的软组织化脓性疾病的脓期。唐代太医署还专门将角法(拔罐疗法)分设为科,规定角法一科的学制定为三年。大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对拔罐疗法有详细记载:“患奄碟(结核之类)等病……,即以墨点上记之,耳三指大青竹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如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数数以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疾除,当目明身轻也。”这说明唐代已使用了竹罐和水煮罐的吸拔方法。宋代医家唐慎微在《证类本科》中记载:“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热肿痛,以竹筒角之。”明代医家陈实功丰富和发展了拔罐疗法,他在《外科正宗》、《瑞竹堂验方》中分别记载了煮拔筒和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工具的制造、适应症、穴位操作过程等均作了详细的论述。“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窖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倾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另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记载了应用药罐治疗黄疸、火罐治疗风痛。拔罐疗法在民间已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的传统医药的发展,对民间疗法进行了广泛的发掘,由于拔罐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不受任何条件、设备限制且行之有效,治疗范围广,能外治皮肉筋骨,内疗五脏六腑;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易学易懂易掌握,便于普及推广,经济负担轻,社会效益高的特点,所以获得了蓬勃发展,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的普及,确立了拔罐疗法的学术地位。在临床应用上,已发展成为治疗内、外、儿、妇、骨伤、皮肤、五官等多学科病种的一种常用方法。罐子的种类很多,从原始角(系兽角磨削而成)演变成现在临床常用的竹罐、玻璃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挤压罐、穴位负压吸引罐、电动罐等。此外,民间还可用广口瓶、茶杯、小碗、酒杯等代替罐具,其操作简便,就地取材常被采用。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