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学习理论流派的介绍

来源: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2-03-28    教师资格证考试视频    评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G.A.Gilbert)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内容如下。
(一)克勒(W.K™ hler)的顿悟说
学习的认知理论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格式塔的德语名词是Gestait,含义是完形,指被分离的整体或组织结构。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心理的整体组织为其基本特征的。它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分离的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完形。人脑对环境作组织的反应,提供一种组织或完形,即顿悟,其作用就是学习。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M.Wertheimer)、科夫卡(K.Koffka)和克勒。
克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的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1917年克勒在《猩猩的智慧》一书中发表了他的顿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也不是侥幸的试误,而是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是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
例如,在黑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中,黑猩猩在未解决这个难题之前,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解决了这个问题。猩猩的行为往往是针对目的,而不仅针对短棒,这就意味着猩猩领悟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完形,才发生连接短棒取香蕉的动作。因此,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间的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猩猩在学会了连结几根短棒以取得高处香蕉时,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如利用一根竹竿探取笼外手臂所不能及的香蕉;将两三个箱子叠起来借以摘取悬在笼顶的香蕉等)立即运用已经“领悟”了的经验。克勒把这种突然的学会叫顿悟。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发现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而经过顿悟学会的内容,由于学习者在学习情境的观察中加深了理解,既能保持好,又能灵活运用,这是一种对问题的真正解决,与试误中的偶然的解决是不一样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托尔曼(E.C.Tolman)的认知—目的论
托尔曼(1886—1959)是美国心理学家。1923年到德国,曾会见科夫卡。他担任过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他对各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博采众家之长而著称。他既欣赏联结派的客观性和测量行为方法的简便,又受到格式塔整体学习观的影响。他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名称,如符号学习说、学习目的说、潜伏学习说、期待学习说。
托尔曼对S—R联结说的解释不满,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在后一公式中,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有两大特点:
l.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试误反应的进行。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者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且在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例如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图7是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识到,白鼠习得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而取之”。
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在此实验中,发现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已出现学习倾向,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事实的揭露,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动物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见图8)。为什么没有食物奖励,动物也可以学习呢?托尔曼认为,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也就是它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境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动受它的指导。将预期证实则是一种强化,这就是内在的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强化。所以,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的学习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三)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是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们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采用一定手段有意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清晰性和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
(四)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1915—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他于1960年创建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1962—1964年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思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受完形说、托尔曼的思想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理论又是有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的认知是知觉水平上的认知,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无论教师选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概括化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结构。布鲁纳之所以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是受他的认知观和知识观的影响的。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这种具有层次结构性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人发展的编码体系或结构体系(认知结构)而表现出来。人脑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效益。如果把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弄通了,则有关这门学科的特殊课题也不难理解了。
在教学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编码系统,以保证这些学习材料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布鲁纳认为,教师不可能给学生讲遍每个事物,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教师就必须使学生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原理,对学生来说,就构成了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迁移。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
发现法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具体知识、原理、规律等让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独立思考,改组教材。“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影响着学生,使之成为一个‘构造主义者’。”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既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提高智慧的潜力。
(2)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3)学会发现。
(4)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所以,认知发现说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培育现代化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