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师考试辅导:民族 民间艺术拯救中的误区

来源:室内设计师    发布时间:2013-03-31    室内设计师辅导视频    评论

三、拯救艺术等于保留技术?——少了内涵的艺术品也就像模具化的流水线上的产品,就会在历史更迭中慢慢被湮没

认识到了不止是单靠博物馆,也认识到了要薪火相传,于是一些地方开始办起了培训班或者是加工厂,把这些艺术和老艺人的技艺当作了“技术”来推广。前些年,外国人见了陕西的手工虎头鞋爱不释手,纷纷从当地人家里买。结果,“哗”一声旅游区全卖虎头鞋,粗制滥造,充满铜臭味,就不稀罕了。“剪纸现在不是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模子刻出来的,成了刻纸;一些雕刻作品的不是雕出来的,而是用模版压出来的;在市场上的一些艺术品都是粗制滥造出来的。”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有关负责人痛心地说,“民间艺术品走向市场其实也是在走向毁灭。”

民间艺术魅力的核心是情,唯有涵盖了这个“情”字,才是有意义的。像虎头鞋,以前是母亲做给小孩的,针针线线亲手纳制,融入了多少情感。现在流水线炮制,哪里还有这份情?这种所谓的开发,盲目追求数量,是低层次的。长远来说,更是一种对文化资源的“滥采滥伐”,反而不利于拯救。

很多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在传授的过程中,有些精湛的独门技艺不愿传给外人,多有保留,这是其一。其二,一些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授方法还是保持着原始的言传手授的方式,缺乏一种系统科学的传播程序,这也给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带来了阻碍。笔者以为,在走出了前述两种误区之后,言传手授的方式还是最好的,只是需要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尤其是现代人(那些有志于传承民族、民间艺术者)在考虑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时候,在培养其“造血功能”的时候,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多的投入热情和感悟,学习艺术中“技”的成分同时更要学“艺”、学“德”,千万别把民族、民间艺术的拯救和传承变成了仅仅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也别把它们推向流水线而恣意地粗制滥造。

四、还有一种悖论,拯救等于浪费?——自然界的进化理论不能简单地适用于文化艺术领域

按照资源观来说,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资源,就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性的资源。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持了我国多元的文化形态,许多成为了国宝。纵观全球和全国,许多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和城市,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地方。

然而,有些人,尤其是有些住着洋楼、吃着西餐的年轻人,当你们对他们谈起拯救民族、民间艺术的时候,他们会不屑一顾、不以为然。更有甚者会告诉你,去了的就让它去了吧,这就是自然界的进化规律,谁叫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啊,那就淘汰吧。

呜呼唉哉!所谓的流行文化!

一件民族、民间艺术品,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有专家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非物质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就会发挥它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保护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远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的伟大文明,是和口头、非物质文化具有延绵不断的强大生命力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冯骥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

比如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活脱脱成了“春劫”),让人们都去旅游。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爱好者、研究者之所需。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在大量消亡,因为人们不关心它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失去了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就不是“中国人”了,失去了民族特色和民族根基的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一个“世界人”了。

结语

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对民间活态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保护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不只是如同有形文化遗产所需要的“整旧如旧”,而更多的是要在完全意义上的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其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就此来说,遵循民族、民间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民族、民间艺术,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在有效抢救、保护一批珍贵、濒危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最终要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实现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让全社会都变成民族、民间艺术生存繁衍的肥沃土壤,让民族、民间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