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不足与发展(一)

来源:项目管理师    发布时间:2012-05-06    项目管理师视频    评论

  在个人电脑未出现和未普及的时候,一般计算IRR的经典做法是手工插值法,既太繁重又有一定误差,是无可选择的唯一方法。但在现在,我们还可看到有的新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现金流量表下的 IRR 仍然是用手工插值法来计算的。这不仅是规范观念和计算手段的问题,重要的是反映了用这种方法的编制人是很难对项目基础数据反复研究论证调整的,也很难进行反复全面细致的敏感分析的,因为用这种方法使用计算器反复计算IRR 实在太辛苦了。其实,现在在PC机上解决这个问题极其容易。MS—OFFICE 的 EXCEL 内置的IRR函数可以自动快速准确计算,或者编一段小程序就可解决问题。

  做过外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注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A后,在存在建设期汇兑损失和建设期利息时(为说明简单,暂不考虑经营期汇兑损失对流动资金进而对投资总额的影响),先按照初步的投资总额B1(内含估计的汇兑损失C1和建设期利息D1,如果不含可看作C1=0,D1=0)计算出注册资金E1=A*B1,由B1—E1=F1得到项目全部借款F1,假定(为说明简单,假定流动资金为定值,自有流动资金也是定值,在实际中若考虑他们的必然变化,就更复杂,但调整道理是一样的)流动借款是定值G1,则建设借款H1=F1—G1。此刻,我们必会发现:根据H1计算得到的建设期利息D2和汇兑损失C2与原来估计或计算的D1和C1有相当大的差别。于是,我们用后计算出的D2和C2代替先计算出的D1和C1计算出新的投资总额B2,新的注册资金E2,新的建设借款H2,新的建设期利息D3和汇兑损失C3。此刻,我们还会发现:根据H2计算得到的新的建设期利息D3和汇兑损失C3与上次计算得到的D2和C2还有一定的差别,但差别是在逐渐减小。于是,我们继续上述的代替计算,一次次缩小上述的差别,缩小前后两次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的差别,直到这差别----误差达到允许的程度。这才确定出符合规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在数学上,这叫做迭代逼近。如果过后需要再调整某些基础数据,引起投资总额变化,上述过程又应重新进行,真是烦死人!更严重的是,在进行敏感分析时,许许多多的情况下,都会引起投资总额的变化,严格的说,在每一个情况下,也都应进行上述的迭代计算。但在实际上,完全没有这样做的。这并不是因为其误差应该忽略(其误差是很大的),实在是人们对其庞大的计算量望而生畏的缘故。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在我们编制的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系统》中成功解决,只需按一下相关按钮,迭代在瞬间自动完成。并且在后续版本,可能连按钮都不用按了。

  在以往的可研计算中,都在实际上假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从始至终不变,假定实际流动资金数额(不是初始各年的不同的流动资金)在敏感分析中不发生变化,这绝对不符合实际。在敏感分析中,敏感因素的分析对象范围往往失之于窄小,对多产品多原料等多对象集合不加细分笼而统之,表现为不全和不细。而且为了计算的简便,在全投资财务分析中,没有单独计算全投资损益分配表的,其现金流量表使用数据直接引用非全投资时的数据,自然产生误差。计算敏感分析评价指标,仅选择一个所谓正常生产年,没有全面考虑所有各年的综合,以局部个别代替整体,其评价指标的意义混淆了原有的实际意义。几乎所有的财务报表没有计算分析某一年可能亏损或发生自有资金按合同不足还贷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在敏感分析中,应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目标方案中,有时也可能发生,因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为什么在可行性研究中就没有体现呢?当发生了这种情况时,这项目就不可行吗?我们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项目不一定不可行,不发生这种情况的未必就可行,关键是是要全面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对以上提及的各项,我们认为都是因过去的计算手段落后而不得已的粗略近似算法。在PC普及的今天,经典的计算分析理论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手段和算法而表现其原本的作用和意义了。因为手工计算时的计算量之巨大,在计算机面前,只要按原理编程,实在是太渺小了。

  我们认为,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调整最后达到比较接近实际的目标方案和敏感分析方案的多次简单重复。其重复的简单过程可分为三个子过程。第一个子过程是根据逐渐深入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预测调整项目基础数据。此项最最关键。然而,因许多不可预见和难以简单预测,即使是在同一个主导思想下,同一个项目也可能被不同的投资者和研究机构确定出彼此差异很大的基础数据。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未来的不同认识,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评定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水平高低的第一位的标准就应该在这里。第二个子过程是使用当时确定的项目基础数据,依据当时当地的财税金融投资制度,按照经典的投资分析理论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经典的评价指标。这是一个并不困难的纯数学过程。这个数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超多变量的系统函数,具有多个自变量(项目基础数据)和多个因变量(各项评价指标)以及更多的中间变量(中间计算结果)。这些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的分类汇总形成我们的各种财务报表。所有这些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当时当地的财税金融投资制度,经典的投资分析理论决定,表现为各量之间的计算公式和反映这些公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理想情况下,无论是单独改变某一个基础数据,还是同时改变任意多个基础数据,所有的中间结果和评价指标都在瞬间自动得出精确的最新结果。这是许多人长期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方便地多次反复调整基础数据,使目标方案更接近实际,才能方便准确地对所有基础数据的每一个或他们的任意组合进行任意敏感分析。才能方便快捷的进行多方案比较。第三个子过程是根据以上算得的各项评价指标,编制人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准则进行判断,得出项目不可行终止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再深入研究调整基础数据、项目可行可以终止研究的判断。

  在上述的三个子过程中,我们初步实现了第二个子过程的计算智能化,不仅算法和结果更精确,极大地扩大了敏感分析的可能对象范围,而且极大地减少了编制人员的计算分析制表的工作量,使他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个最关键的子过程。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