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论文: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公共管理硕士(MPA)    发布时间:2012-07-14    公共管理硕士(MPA)辅导视频    评论

   四、结论及对策
   建议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过程,而伴随着这种总量的扩张,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会发生剧烈的变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三类产业之间配比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累积性的作用。因此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累积性的、双向循环式的作用机制。从发展的角度讲,积极推进工业化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脆弱的自然条件和较低的经济发展层次决定了云南经济发展不能重走世界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因此,形成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就要从云南省情出发,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同时,要落实和完善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云南产业创新能力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是形成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重点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06年,云南工业部门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73.5%,远高于发达国家30%至40%的水平。因此,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是形成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重点。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要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按照循环经济思想构建现代生态工业。构建现代生态工业,就是按照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要求,从两个层次上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首先要发展企业层次上的循环经济,以企业为单元建立小循环,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的生态设计;其次是发展园区层次的循环经济,以行业为单元建立中循环,在工业集中的地区,积极发展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物变为下游企业的原料,通过共享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交换等手段,获得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有效利用,实现废物产量最小化,甚至实现“零排放”。
  2.加快重化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根据测算,云南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是第三产业的24至40倍,第一产业的36至60倍。从2006年数据看,云南有5个行业合计占全省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81.2%,成为云南工业部门名副其实的能源消费巨头。这5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占2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2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1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7%。因此,应加大对这5大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行业整合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包括小钢铁、小煤矿、小水泥、小火电等),提升产业水平。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全国看,按照我国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277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应大力发展云南有现实基础、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一方面,淘汰传统工业落后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延长传统工业产业链,推进其向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方向发展。关键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尤其要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以此推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培育生态农业,是形成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的总思路,在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的优劣条件,突出环境、物种珍稀、气候、草原、野生特色,以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动态优化为原则,兼顾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特别是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培育特色生态农业。总体来说,首先是巩固提升烟、糖、茶、胶、畜牧、林等6大传统优势产业,其次是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蔬菜、马铃薯、水果、干果、食用菌等大新兴优势产业。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从全国看,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约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应立足于本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稳步推进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及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对环境压力小;同时是最具“联动效应”和“脱贫效应”的产业。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三者皆备。但传统的旅游经济因粗放和较少考虑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落实和完善有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云南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就显得尤其迫切。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政府应对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五)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云南产业创新能力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要以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依托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形成各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开拓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技术基础,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合理化和专业化,以产业联动促进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整体优化。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切实搞好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条件、营造环境、完善机制,培养和聚集一批高精尖的科技人才领军人物,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版。
  云南省环保局:《云南省环境统计公报》,2001、2003、2003、2004、2005、2006,http://www.ynepb.gov.cn%”邓聚龙:《灰理论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荣凯:《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财经界》,2006年第4期。
  任保平等:《西部经济和生态环境互动模式:产业互动视角的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张子卓:《我省各行业如何顺势而谋》,《云南日报》,2008年2月28日。《要下大力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答本报记者问》,《学习时报》,2007年4月2日。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