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职GCT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

来源:工程硕士GCT    发布时间:2012-07-11    工程硕士GCT辅导视频    评论

 本文导航
  • 第1页:单项选择题及答案解析(1-15)
  • 第2页:单项选择题及答案解析(16-30)
  • 第3页: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31-40)
  • 第4页: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41-50)

  31-3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31.对文中标以序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为对偶  ②为对比  ③为比喻  ④为夸张

  B.①为对比  ②为对偶  ③为拟人  ④为比喻

  C.①为顶真   ②为对偶  ③为拟人  ④为比喻

  D.①为顶真  ②为对比  ③为比喻  ④为夸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顶真的手法不常见,顶真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在于,对偶主要是从形式上讲,而对比在于内容的比较。

  32.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33.文章名为“山居”,以下哪一项不是作者直接描写的山?

  A.马鞍山B.鹿山C.崦嵫D.敬亭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文中没有提到敬亭山。

  34.对于文中提到的《登楼赋》,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的名作。

  B.《登楼赋》是三国时期朝暾的名作。

  C.《登楼赋》是西汉时期王粲的名作。

  D.《登楼赋》是西汉时期朝暾的名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35.对文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B.树间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C.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D.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由上文“等到众鸟栖定”,可以看出,歌者是指鸟。

  36-40.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

  36.下列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概括,最合适的是:

  A.权利的限制   B.权力的保护

  C.权力的强制许可   D.权利的计划许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概括能力。由第一段“可以……但应当……并且”就可以看出,这是权力的限制。

  37.下列对文中“适当引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A.“适当引用”可以是全文引用

  B.“适当引用”只能针对已经发表的作品

  C.“适当引用”只能适用于介绍被引用作品

  D.“适当引用”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能力。词语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分析。由“适当引用”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只能适用于介绍被引用作品”文中没有任何词语显示或暗含该信息。

  38.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且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是:

  A.某剧团在义演中表演他人已发表的剧本,并将获得的门票收入捐助灾区

  B.某大学为教学需要,将他人编写的教材复制后发给学生,收取工本费

  C.某作家请好友对自己未发表的小说提意见,好友在发表评论时引用未发表的文章片段

  D.某摄影师将公共广场的雕塑作品摄影后,制作成摄影集出版发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由文中第十条可以看出,公共场所的雕塑可以摄影出版,并不必支付雕塑作者的报酬。

  39.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中,属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是:

  A.甲未经作家乙许可,未支付报酬,将乙发表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没有发表

  B.丙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电视台直播的奥运节目复制一份供其儿子观看

  C.某大学学报未经作者丁许可,未支付报酬,转载了丁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思考”的理论性文章,丁未声明不许刊登、播放

  D.某公益组织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茶馆》改成盲文后在国内出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该行为不符合以上十二条。

  40.英籍留学生杰克在中国某大学就读期间,用汉语创作小说一篇,发表在国内的一文学杂志上,发表时未作声明。下列使用者的行为,符合本条规定的是:

  A.使用者甲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发行

  B.使用者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蒙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C.使用者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改成盲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D.使用者丁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放到其个人网站上供人阅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由第十二条可以看出,改成盲文是不需要支付作者稿费的。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