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10年综合法律知识历年真题(第五章)

来源:法律顾问    发布时间:2012-04-07    法律顾问视频    评论

 本文导航
  • 第1页:一、单项选择题
  • 第2页:二、多项选择题
  • 第3页:三、案例分析题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5分)
【真题试题】(2010年案例分析第75~78题)
个体户甲经营资金紧缺,多次向银行借款未果。为此,甲伪造房产管理部门的印章后,又伪造了价值200多万元房屋的产权证。然后,甲约请某国有银行办事处主任乙的妻子丙吃饭,将欲在该办事处申请抵押借款的打算告诉了丙,请丙帮忙,并当场送给丙人民币10万元。丙收下后让乙帮忙,但未告知收受10万元的情形。次日,乙让办事处信贷科科长丁对甲多加关照。丁审查甲提交的材料时,对甲的房屋产权证有怀疑,遂发函给房产管理部门查询。此时,甲通过乙催促丁,于是丁未等房产管理部门回函,就为甲办理了抵押贷款手续,并报乙审批。乙审批时也对材料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还是同意批给甲100万元贷款。甲获得贷款后,送给丁人民币5万元,丁予以收受。后甲因经营亏损,致使银行贷款不能归还。
1.甲的行为构成(   )。
A.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
B.行贿罪
C.诈骗罪
D.贷款诈骗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行贿罪、贷款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甲伪造房产管理部门的印章遂构成本罪。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甲给丁人民币5万元构成行贿罪。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甲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诈骗银行的贷款,构成贷款诈骗罪。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乙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
B.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本案中,乙并不知道甲为得到贷款向其妻子行贿的事实,因此其不具有受贿的故意,也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题正确答案为D.
3.丙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
B.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诈骗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_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丙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乙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收受财物,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另外,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乙没有受贿的故意,因此丙不能与其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本题正确答案为B.
4.丁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
B.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受贿罪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本案中,丁在位请托人牟取利益时并没有收受贿赂的故意,其是在乙的要求下为甲办理贷款的,属于一种失职行为。因此应当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正确答案为D.
【真题试题】 (2009年案例分析第75-78题)
甲系某市民政部门负责人。当地因遭受雪灾得到上级划拨的200万元救灾款,甲擅自决定用其中30万元为本单位购买了一辆公务车。丙做生意急需资金周转,找到甲的配偶乙。在乙的帮助下,丙和甲、乙共同策划,从救灾款中借得50万元给丙。乙私自收受了丙给的5万元好处费。甲的行为使当地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
【真题试题】 (2009年案例分析第75题)
5.甲用救灾款购买公务车的行为属于(   )。
A.挪用公款罪
B.挪用特定款物罪
C.滥用职权罪
D.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真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考点是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滥用职权罪的辨别,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第二百七十三条“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本题中,甲挪用的是救灾款,故,甲属于挪用特定款物罪,正确答案为B.
【真题试题】 (2009年案例分析第76题)
6.乙的行为构成(   )罪。
A.受贿
B.密切关系人受贿
C.挪用公款
D.挪用特定款物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刑法受贿罪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法》第388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题中,国家工作人员甲之妻是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其夫甲职务上的行为,为丙做生意筹措资金,因未为请托人丙牟取不正当利益,虽收受请托人丙财物,数额较大,但不构成受贿罪。故A不选。另外,丙和甲、乙共同策划,从救灾款中借得50万元给丙。根据《刑法》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其特点,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二是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他们的单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犯罪活动整体;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与发生的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本题中乙与甲、丙共同挪用救灾款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共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真题试题】 (2009年案例分析第77题)
7.丙的行为属于(   )。
A.挪用公款罪
B.挪用特定款物罪
C.行贿罪
D.一般违法行为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贿罪的有关规定。根据《刑法》第389条,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本题中,丙给非国家工作人员乙钱财仅为自己筹措资金用,不是牟取不正当利益,因此,不构成行贿罪,C不选。根据《刑法》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丙与甲、乙三人共同策划挪用救灾款应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共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真题试题】(2009年案例分析第78题)
8.如果丙当着甲的面交给乙5万元好处费,然后三人共同策划挪用救灾款,则三人
的行为性质是(   )。
A.甲、乙构成受贿罪共同犯罪
B.三人构成挪用公款罪共同犯罪
C.三人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D.丙构成行贿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贿罪、受贿罪、挪用特定款物罪及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根据《刑法》第389条,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本题中,丙当着国家工作人员甲的面给其妻乙钱财并为自己从救灾款中牟取50万元资金属于牟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构成行贿罪,故D选项正确。根据《刑法》第388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本题中,丙将钱财给国家工作人员从而获得好处,甲因收受丙的5万元而利用职权挪用救灾款给丙,构成受贿罪。根据《刑法修正案》第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题中,乙是国家工作人员甲的妻子,属于与国家工作人员有密切关系的人,通过甲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从救灾款中牟取金钱利益属于牟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构成受贿罪。因丙是当着甲的面给乙钱财,因此甲、乙有共同受贿的行为及意图,根据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甲、乙二人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故A选项正确。又根据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给他人使用。本题中,甲利用民政部门负责人的职权挪用救灾款给丙使用构成挪用公款罪,又根据刑法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甲、乙、丙三人共同策划挪用救灾款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真题试题】 (2008年案例分析第79~82题)
甲受国有公司委派,到该公司控股的A公司任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非国家工作人员,系A公司财务部主管,在甲的策划下,甲与乙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A公司的财物50万元,甲分得35万元,。乙分得15万元,后来,甲在其配偶的规劝和陪同下,向司法机关主动交待,一年前私自挪用公款1万元用于个人消费,2个月后将公款归还;还曾收受乙的财物共计3万元,帮助乙升任财务部主管,乙后来也对送甲财物之事供认不讳。
【真题试题】(2008年不定项选择第79题)
9.甲的行为构成(   )。
A.贪污罪
B.职务侵占罪
C.挪用公款罪
D.受贿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核的考点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本题中,甲实施了三个行为:一是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由于甲属于国有公司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甲的这一行为构成贪污罪;二是甲一年前私自挪用公款1万元用于个人消费,2个月后归还,由于挪用的时间未满3个月,不构成挪用公款罪;三是甲收受乙的财物3万元,由于甲系国有公司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因此构成受贿罪。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真题试题】(2008年不定项选择第80题)
10.乙的行为构成(   )。
A.贪污罪
B.职务侵占罪
C.行贿罪
D.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真题解析】
本题考核的考点是职务侵占罪和行贿罪。本题中,乙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其向甲行贿3万元的行为,由于甲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显然构成行贿罪。但是,乙与甲共同侵占单位50万元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由于甲系主犯,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对乙定贪污罪共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真题试题】(2008年不定项选择第81题)
11.甲、乙两人的行为(   )共同犯罪。
A.构成贪污罪的
B.构成私分国有财产罪
C.构成职务侵占罪
D.不构成
【真题解析】
本题考核的考点是不同身份的人的共同犯罪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由于在本题甲、乙共同犯罪的行为中,甲系策划者并且分得的财物远远多于乙,因此甲系主犯,而甲的行为构成贪污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本题中甲、乙两人的行为构成的是贪污罪的共同犯罪。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真题试题】 (2008年不定项选择第82题)
12.对甲量刑时应该考虑的法定情节是(   )。
A.累犯
B.自首
C.立功
D.坦白
【真题解析】
本题考核的考点是法定情节。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坦白属于酌定情节,不属于法定情节,因此D不能选择。本题中,甲在其配偶的规劝和陪同下,向司法机关主动交待了受贿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构成自首。因此,在本题中的ABC三个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B.
【真题试题】 (2007年案例分析第79~82题)
甲(15周岁)喜好计算机。乙(16周岁)在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A计算机元器件,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次日晚上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真题试题】(2007年不定项选择第79题)
13.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与乙构成共同盗窃罪
B.不构成犯罪
C.与乙构成共同放火罪
D.与乙构成共同职务侵占罪
【真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考点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中,由于乙实施的放火行为超过了甲、乙共同犯罪的范围,乙无须对甲的放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乙不构成放火罪。同时,对乙的盗窃行为,由于甲不满16周岁,对盗窃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本题中,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真题试题】(2007年不定项选择第80 题)
14.对甲应当(   )。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真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考点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刑法》第17条第1、第3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题中,甲是15岁,属于已满14周岁但是不满18周岁的人,他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真题试题】(2007年不定项选择第81题)
15.乙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破坏电力设备罪
C.放火罪
D.职务侵占罪
【真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考点是盗窃罪和放火罪的犯罪构成。乙是商场的售货员,具有一定的职务便利,但是由于乙是晚上12点钟采取撬门的方式进入,并没有利用售货员职务之便,因此其盗窃货物的行为构成的是盗窃罪而非职务侵占罪。而乙为破坏现场而实施的插上电炉子并在电炉子上放上纸箱的行为,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纵火,而非要破坏电力设备,并且电炉子作为电力设备的价值有限,因此乙的这一行为应成立放火罪。本题中乙的行为分别构成盗窃罪和放火罪。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真题试题】(2007年不定项选择第82题)
16.若当时甲看到乙将电炉插上,并问乙:“干吗?”乙回答:“破坏现场呀!”甲夸道:“还是你老兄厉害。”接着两人离开现场,大火烧毁了该商场。甲的行为性质是(   )。
A.与乙构成共同放火罪
B.不构成犯罪
C.与乙构成共同破坏电力设备罪
D.与乙构成共同职务侵占罪
【真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考点是共同犯罪问题。由于甲、乙是共同进行盗窃,因此如果当时甲看到乙将电炉插上并知道甲的行为是为了纵火,则甲有义务阻止乙的放火行为,但甲不仅不予制止还予以精神上的支持。则甲的行为就与乙构成了共同放火,成立放火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特别推荐:

07-2010年综合法律知识历年真题

2011年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综合法律知识》模拟试题6套

上一页123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