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行业知识:旅游产业的发展

来源:导游资格考试    发布时间:2012-04-27    导游资格考试视频    评论

  1.总体描述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挟带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积蓄多年的需求存量,领改革开放之先,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三个市场”相互驱动、相互补充的好局面,旅游大国的地位在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1998年国际旅游创汇已升至世界第七位。
  2.新中国成立前的旅游经济现象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
  ①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②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③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④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
  ①旅行社 
1923年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②交通
  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③旅游住宿
  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西式旅馆:是指清末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后,按照西方建筑、设备、装修、经营方式等建造并经营的旅馆,大多建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或势力范围之内,其中上海最多。如法国卢夫勒式的皇宫饭店,德国恺撒式的德华饭店,美国斯塔特勒式的美国饭店,英国皇家式的维多利亚饭店等等。
  中西式旅馆:是中国民族资本向旅馆业投资兴建的半中半西风格的新式旅馆,既接受了西方旅馆的某些影响,又继承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其建筑形式多为庭园式或园林式。如北京1912年的长安春饭店,1918年的东方饭店,1922年的中央饭店,天津1923年的国民饭店,上海的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扬子饭店、国际饭店。
  招商客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铁路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34年重要铁路线上见于记载的旅馆和客店约有1000多家,主要接待过往旅行者和客商。
  会馆和公寓在中国出现较早。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公寓与旅馆相似,不同之处是接待对象以居住较长时间的旅客为多,房租收取也多以月为计。
  ④旅游纪念品
  作为生产旅游纪念品、礼品和生活用品的工艺美术行业也有一定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的外事接待阶段
  (1)为接待海外侨胞、外籍华裔创办旅行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威望也与日俱增,不仅有许多外国人想来看看中国的新面貌,而且广大海外侨胞、外籍华裔也想回国探亲访友。因此,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很快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1954年4月15日在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等14个城市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这是新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
  1949年10月17日,以接待海外华侨为主旨的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为海外华侨架起了一座连接侨居地与新中国的桥梁。
  继之,泉州、深圳、汕头、拱北、广州等地也成立了华侨服务社。开始形成了中国旅行社的框架体系。1957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同胞探亲旅游接待服务。
  (2)建立旅游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对全国旅游工作的统一领导,1964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并明确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中国旅游事业开始发展。此时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为一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政治冲击,旅游接待成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错误地批判旅游业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包括国旅总社),虽经毛主席和周恩来亲自决定保留机构,也只剩下12人的业务班子。
  (3)主要成绩
  ①外国旅游者有所增多。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达
  12877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接待人数逐年下降。1966年上半年500多人,1968年国旅仅接待303人。
  70年代初期,毛主席要求做好国际交流工作。明确指出“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旅游事业逐步恢复。1976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近5万人次,比1975年翻了一番。
  ②配合了外交工作需要,产生了一定的政治效应。对于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4.1978年至1980年现代中国旅游业起步阶段
  (1)改革开放带动旅游业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我国旅游业也因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大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2)主要成绩
  1979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四个城市利用侨资、外资建造6座旅游饭店。
  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要从“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会议并就旅游住宿和旅行社外联权等作了重要决定。
  国务院相继批复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全国旅游工作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提出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管理总局,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旅游局,成立旅游事业领导小组等意见。1978年7月,国务院据此作了批复。
  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180.9万人次,位居世界第48位,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
  (3)主要特点
  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结构也比较单一,但旅游接待开始转向旅游经营,旅游业开始朝真正意义上的新产业迈进。
  5.“六五”计划(1981~1985年)时期:入境旅游奠基阶段
  (1)总体目标
  ①1981年7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六五”计划旅游业总体目标是,到1985年接待外国旅游者130万至160万人次,华侨、港、澳、台同胞探亲旅游约6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亿至13亿美元。
  ②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到2000年实现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1982年,旅游管理部门提出,以1980年为基数翻两番,到1990年接待外国旅游者增至212万人次,外汇收入约为25亿美元,并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适当放宽外联权,给地方一定的外联工作权力,二是逐步发展散客旅游和家庭式旅游。
  (2)确立旅游发展的一些基本方针和原则
  1981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旅游工作会议汇报,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旅游事业方针:“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旅游管理体制原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并决定旅游总局要与国旅总社分开,国务院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
  1984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年,国务院在向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件大事,这也是关系到旅游事业发展前途的大事。
  7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和旅游行政部门简政放权等措施。
  1984年8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对此作传达部署。
  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放外联权的签证通知权,从而解决了6年来旅游系统普遍关心的问题。
  1985年5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旅游产业第一部行政法规。
  上述文件法规的积极贯彻执行,极大地调动各方面办旅游的积极性,旅游工作出现新气象,开始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二是从只抓入境旅游,转变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起抓,相互促进;三是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四是旅游经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化经营。
  (3)主要成绩
  ①1981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各地相继成立旅游领导小组。
  ②1982年初,召开全国涉外厕所会议,当年国家旅游局投资276万元,在全国主要风景区和游览点修建了93个有现代化设备的厕所。
  ③1985年底,全国拥有旅游涉外饭店325座,共约12万张床位,比1980年翻了两番。其中,利用外资兴建的旅游涉外饭店45座。旅游交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旅游部门从1982年起租用空军旅游包机,1985年正式成立旅游包机公司。
  ④1985年,国旅地方外联人数比上一年增长36.81%。
  1985年,全国旅游入境总人数为1783.31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2.1倍。其中外国人137.05万人次,增长1.6倍。全国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倍,实现“六五”期间翻一番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约2.4亿人次,回笼货币80亿元,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400多家。
  (4)主要特点
  ①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业绩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入境旅游接待设施有很大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总体看,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在世界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1985年,全国旅游收入仅占国际旅游总收入的1.14%,与中国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相比很不相称。
  6.“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开始起步
  (1)总体目标
  “七五”时期全国旅游工作目标是:到1990年接待海外游客50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300万人次),外汇收入27至3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1%和15.7%~18.2%。
  (2)旅游业产业地位的初步明确和旅游行业管理开始形成
  ①国家第一次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1985年12月20日,国务院举行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会议决定把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并增加投资,国务院决定成立旅游协调小组。
  1986年《“七五”计划》中把旅游业列在第三十七章之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旅游的产业地位首次得到了明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