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第一高楼变成“复活节岛雕像”

来源: 证券从业考试    发布时间:2012-04-01     证券从业考试视频    评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正掀起一场摩天大楼的建设热潮,一时间各种“第一高楼”频繁出现在各地政府建设规划之中,其数量之多、高度之巨,令人咋舌。

  根据有关测算,一般当大楼的高度超过300米就会失去因节约用地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这些“第一高楼”大都远远超出这一经济合理性高度。探寻其背后成因,重要原因便是一种文化使然——即人们认为只有摩天高楼才能代表自身的经济成就,才能充分表达出自身因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所产生的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通过它还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经济建设热情,从而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这种文化不禁让笔者联想起复活节岛巨石雕像这一奇迹背后的古代人类文明兴衰原因。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面积约11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但该岛却因存在大量巨石雕像而闻名于世。古代人类在漂洋过海来到这个孤独的岛屿并依靠耕种成功生存下来后,岛上一些部落的首领为了彰显其部落的强大和物质的富足、增强对本部落成员的感召力,开始利用多余的人力物力建设起巨石雕像,随着其他部落首领纷纷进行效仿,这种巨石雕像的建设演变成了一种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巨石雕像的体积越来越大,建筑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在竞争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用于建筑石像的人力,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口和粮食,这就需要砍伐更多的森林以便得到土地用于耕种,而为了得到更多的物力,他们也需要砍伐树木作为燃料和制作拉动巨石的绳索(因为树皮可以制作绳索);作为竞争的结果,最终复活节岛上的森林全部消失,水土流失随之加剧,进而使得耕种大都难以为继,所剩的食物来源可供人口数量因此剧减,于是一度有着能够建造巨石雕像的文明就此衰落,只留下那些被视为古代人类工程奇迹的巨石雕像。

  在复活节岛的案例中,古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以建筑巨石雕像为其高层次经济需求,不惜竭尽物力建起一座座巨石雕像;虽然这种文化曾经在岛上不同部落的发展竞争中也曾很强有力地从精神上团结和促进了本部落的生产发展,但是这种文化从长期来看,却由于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超越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极限,最终造成自身社会文明的崩溃。

  经济涉及人的需求,其本质是解决人的各种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的过程和结果。而人的需求不仅包括客观物质需要因素(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物质需要)、还包括主观精神认知因素(如宝石、字画等被人为主观赋予其需求)。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就在于,文化作为人的行为倾向,会对人需求中的主观精神认知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决定人们在主观层面的需求习惯,即以何为自己的需求(如将超出经济合理性高度的大厦等视为需求)、在这些需求中哪些更重要等,这样文化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在建设摩天高楼的过程中,因为主要是私人投资、自负盈亏,所以经济合理性会对大楼的建设高度能产生有效的约束;在我国,尽管摩天高楼的投资方也主要是企业,也有自身经济合理性要求,但各地政府在进行高度规划时却受自身文化影响,将高度作为自身经济需要,进而希望高楼的投资方能拔高建设高度。为了促使高楼投资方实现其意愿,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向高楼投资方提供土地政策优惠、税收优惠、银行信贷优惠等方式,来引导其进行不必要的高度建设。于是,“第一高楼”建设中所产生的不合理经济成本便转由地方财政,进而由地方纳税人共同承担,最终形成了对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尽管“第一高楼”的建设也许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很强的即期精神激励,但长期而言,不具有经济合理性的高楼建设最终会造成所在地区社会整体层面的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削弱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得不偿失。

  为了避免复活节岛巨石雕像背后的人类社会文明悲剧重演,或许追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体恤民生,不竭物力,持盈守亏,才是各地政府在推动“第一高楼”建设时更应该采用的文化立场。因为长远而言,只有能经受得起自然和经济两个层次的生态系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长期竞争,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