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分析(一)

来源:质量工程师    发布时间:2013-04-19    质量工程师辅导视频    评论

  作业成本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种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由哈佛商学院的Kaplan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ooper教授提出。这种方法把企业经营过程划分成一系列作业(各种活动),通过对于作业成本的计量间接计算出产品的成本。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是成本管理的重点。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获得大规模的应用,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刚刚起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成功的试点案例。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提出:成本的分配应着眼于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促使成本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汇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传统成本法以单一的工时为分配基础,割裂了成本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失效。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使得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成本可追溯性大大提高,是成本管理理论从工业化大生产以来最根本的变革。但是成本动因的内涵本身也随着作业成本的应用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专门就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概念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对成本动因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成本动因概念   
  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二阶段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和作业向成本对象分配,与此对应,成本动因也被分为两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用于资源成本面向作业分配和作业成本面向成本对象分配。
  随着作业成本应用的深入,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划分已不能满足实际实施的需要。CAM-I(国际高级制造商协会)第三版ABC/ABM(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标准术语对成本动因进行了重新定义。该定义包含四个有关动因的概念:分别是成本动因、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成本对象动因:
  成本动因:导致对于资源消耗变化、影响质量和周期时间的任何事件和情形。一个作业可能具有多个动因。成本动因并不需要数量化,但是它对于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简言之,成本动因就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
  作业动因: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表示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
  成本动因是从本质上定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和成本对象动因是从实务和操作角度定义动因。根据新的成本动因的定义,作业成本法中可能存在的分配关系。
  成本动因概念改进的意义在于:在原来的三种分配对象(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之间,成本分配方式大大增加。新的分配方式出现,使得作业成本法可以通过构建相对复杂的分配体系来反映企业真实的成本流动过程,尤其作业面向作业的分配,可以反映企业内各个经营过程的成本流动(经营过程由一系列前后关联的活动组成),使成本核算过程与经营过程一致,有利于提高作业成本信息的管理相关性,发挥作业成本法的决策支持功能。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