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注译、题解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12-07-19    中考辅导视频    评论

  【题解】《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晋末南宋初著名的文学家。生在晋末战乱的年代,陶渊明不但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且以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节,树立了一位洁身自好的诗人的形象,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陶渊明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在几次出仕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官场的腐败黑暗。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那里派一个督邮到县,县里的小吏叫陶渊明“束带相见”,表示尊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和污浊的官场决裂。
  陶渊明向往着大自然,喜爱农村田园躬耕的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生产,接近普通的农民,写出大量诗歌所映农耕生活、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有不少描写淳朴的农村景物、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的作品。《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注译】桃花源记〔桃花源:地名,作者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记:游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武陵人: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一带)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作为职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yuán):沿着。溪:溪流。行:划行。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逢:遇见。夹岸:夹溪两岸。数百步:几百步。中无杂树:当中没有别的树(只有桃树)。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杂错。〕渔人甚异之。〔甚:副词,非常。异:奇怪。形容词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异”,意思是“认为(它)奇异”。之:代词,这些,代指”桃林美景”。〕复前行,欲穷其林。〔复:又。前:往前,名词作状语。行:行走。欲:想要。穷:(走)尽。形容词作动词,其:代词,这(片)。林:桃林〕
  〔小结〕以偶逢桃花林作为文章的开端,记述武陵人无意中发现桃林的奇丽景色,引起了他探寻桃林尽头的兴趣。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渔人驾船驶向桃花源的经过。文章着眼于一个“异”字,而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驾船沿着溪流向上划去,竟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树林,夹着溪水的两岸有好几百步,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嫩美丽,散落的桃花铺了一地。打鱼的人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行走,想探寻那片桃树林到哪里为止。
  【注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尽:尽头(“尽”后省略介词“于”。水源:溪水源水。便得:就见。一山:一座山(本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口:洞口。仿佛:隐约。若:像。光:光亮。〕便舍船,从口入。〔便:就。舍:舍弃。从:介词,自。入:进去。〕初极狭,才通人。〔初:起初。极:非常。狭:狭窄。才:副词。仅仅。通:通过。人:一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复行数十步:又走几十步。豁(huò)然:一下子。开朗:开阔明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平整。旷:空旷。屋舍:房舍。俨(yǎn):整齐状。良田:肥活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水池。桑竹:桑树竹子。属:类。阡(qiān)陌(mò):田间小路(阡: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交通:
  交错相通。鸡犬:指鸡、狗的叫声。相:副词,彼此。闻:听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代词,那(代指“口内”)。中:里面。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悉:副词,都。如:动词,象。外人:外边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旧说为“长寿的特征”,此指上年纪的人)。垂髻(tiáo)即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此指未成年的孩子。并:一并、都。怡(yí)然:和悦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小结〕:此段写桃花源境况,主要讲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呈现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这里暗暗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
  〔译文〕桃花林一直延到溪水的源头,在那里发现一座山,山有小洞口,好象里面有亮光。打鱼的人就丢下船,从小洞口走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刚好能通过一个人。又往前走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阔起来。土地平整空旷,房屋也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声到处都能听到。里面的人来来往往种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和悦地自得其乐。   
  【注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见渔人:见到渔人(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乃:副词,就。大:副词,非常。惊:惊异。所从来:从什么地方来(所从来,即“从所来”,所字结构)。〕具答之。〔具:详尽,同“俱”。答:回答。之:代词,他们,代“村中人”。“具答之”这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便:于是,就。要(yāo):邀请,同“邀”。还家:回家,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设:摆。作食:备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闻:听说。有此人:有这人,指“渔人”。咸(xián):副词,都。讯:消息,名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云:自述。先世:祖先。避:逃避。秦时乱:秦时战乱。率:带领。子:妻子和子女。邑人:乡亲。邑(yì):古时地方的区域设置。绝境:与世隔绝的境地。不复出焉:不再出去了。焉:语助词,表陈述。遂:于是。与外人: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们。间隔:间离断绝(往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如今。何世:什么时代。乃:副词,竟。有汉:有过(经历过)汉朝。无论:不要说。魏晋:指汉以后的朝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这个渔人。一一:一件一件地。为:介词,给(后省略代词“之”,代“桃花源的人”)。具:同“俱”。详尽。言:讲。所闻:所听到的(世事)。皆叹惋:都惊叹惋惜(省略主语“源中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其他的人。各:各自。复:又。延:邀请。至:到。其:代词,他们的(源中人的)。皆出酒食:全都拿出美酒和饭食。〕停数日:辞去。〔停:停留。数日:几天(此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辞:辞别。去:离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这里面(指桃花源里)。语(yù):动词,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不足以。为:介词,向。外人:外边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道:说。也:语助词,表祈使。〕
  〔小结〕此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中,受到热情款待的动人情景,从而显示出源中人的淳朴真诚,和他们生活的富庶安宁。作者用“先世避秦时乱”来影射当时动乱的现实;用“绝境”、“间隔”和“不足为个人道”,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而桃花源终不可寻的结局暗伏一笔。
  〔译文〕这些人见到打鱼的人,非常吃惊,问他从哪儿而来。打鱼的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我介绍说,当年我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孩子和乡亲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从此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起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甭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一件地对他们详细讲了,大家都叹息不止。村中其他人又分别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走了。这里面的人对他说:我们的情况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注译】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既出:已经出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得:寻得。其:那(只)。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志:动词,作标志。之:助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到了。郡下:郡里(指“武陵郡”)。诣(yì):本义为“到……去”此处意为“拜见”。如此: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郡的地方长官(官名)。即:就。遣人:派人。随:跟随。其:代词,他(指“渔人”)。往:去。寻:找。向:先前、原来。所志:所标志的记号。遂:副词,竟。迷:迷失。不:没有。复:再。得路:找到通路。〕
  〔小结〕此段写渔人重访桃花源,未能如愿。虽然上次做下标志,但终于迷失不能寻得路径,从而渲染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返,处处标上记号,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着渔人同去,寻找先前留下的标志,结果迷失了方向,再没有找到原来的路。   
  【注译】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南阳:地名。高尚:有道德修养。士:读书人,也指名士。也:语助词,表判断。闻之:听说它(代探寻桃花源之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名词用为动词,计划。往:前去。〕未果,寻病终。〔未:没有。果:实现,名词作动词。寻:副词,不久。病终:病死(此句句首省略主语“刘子骥”)〕后遂无问津者。〔后:后来。遂:就。无:没有。津:本义“渡口”,此指“路”。无问津者: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者:的人。〕
  〔小结〕以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欲访桃花源未成,后无人问津作结。照应了文章开端扑朔迷离(如“忘路之远近”等)的“入境”之路,又渲染了似有若无、如真似幻的气氛,引起读者的向往与遐思,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是个高尚有为的读书人,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寻找这条路的人了。
  【简析】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学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现若隐,无法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竟境之中了。
  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