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别:倚老卖老未必占便宜

来源:经典译文    发布时间:2013-02-06    经典译文辅导视频    评论

  大家一定记得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老受人欺负的情节,挨打以后阿Q常常自我安慰地想:“就算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他就心满意足地走了。英译本是这样翻译的:Ah Q said to himself, "Suppose it was the son who beat his father," and then he went off feeling contented. 老外看到这里往往不明白,为什么想到儿子打老子就会感到“心满意足”。在他们看来,被儿子打和被老子打都是挨打。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中国人一向有尊老敬老的传统,长辈总是受到尊敬,说话有权威性,因此有的老人(或是有些实际年龄并非很老的人)会倚老卖老,说话自称“老子”也就变成占人便宜的口头禅。西方比较强调人的平等,长辈与小辈之间也互相尊重,所以他们没有这种心理。由于文化差异,老外的不解也就产生了。
  西方人从不倚老卖老,六、七十岁的人常说“Oh, I'm still young。”英语有句谚语说:Life begins at forty。就是一个证据。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喜欢old这个词,(old friend除外,这里的old指时间长,与年龄无关),他们称老人为senior citizen,in the third age group,in one's golden age 或the elderly;称“敬老院”为house of the adults。
  记得当年(上个世纪50年代)我初学英语第一篇课文“一家人”后,一下课,同学之间就互相打闹说:“I am your father。”或“You are my son。”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英国老太太,她抓住我们问:“Why do you want to be his father?”甚至说“If you like, I can call you ‘father’。”她认为为人之父要承担抚养的责任,并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按照中国的习惯,小辈通常不能以名字称呼长辈(甚至哥哥、姐姐),而在西方,子女对父母(甚至孙子、孙女称呼祖父母)直呼其名是一种亲切的表示。一次,我去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初次见面时,他家4岁的孩子叫我“Mr. Chen”,去过几次后小家伙见了我老远就喊:“Dezhang, come here and see my new toys!”这表明他已把我当成他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字面的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文化里的语用含义。西方的阿Q挨打之后很可能会这么想:“I'll surely get you/get even with you some day。”(总有一天我逮住你/要同你算账。)
  顺便说一下,英语里相当于“阿Q精神”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The grape is sour。(来自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还一个是Dutch comfort(源自英国人对北欧人的历史偏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字典看看下列说法的意思:Dutch auction, Dutch courage, Dutch defense, Dutch feast, Dutch treat, Dutch bargain, Dutch uncle, Dutch wife, Dutch concert, Dutch nightingale。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