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文学史中人文观念的变迁

来源:经典译文    发布时间:2013-02-06    经典译文辅导视频    评论

  关键词:西方文学;文学作品;人文的观念;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1)03-0065-03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其实文学也是一种历史形态,是伴随着人类变化和发展脚步的历史现象。西方文学的传统与演变的深层动因,就是对人的自身的价值的探索。所以西方文学中始终反映着人的生存状况,人生意识的觉醒。西方文学史中人文观念的演进映衬了西方社会人类历史的变迁。西方文学史中至始至终回荡着人的生命意识,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古老文学的源头,是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群体。从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是从现实世界人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去幻想神,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可以说是古希腊的人创造了古希腊的神,古希腊的神实际上是人的特质的集中体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拜的是美丽的人体,而不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和美丽的心灵,他们创造出来的诸神都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容貌,在这里神的宗教让位于世俗的美,所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位主要男性神祗几乎都是血统好、发育好、肌肉发达、体格健壮、比例匀称的裸体。而女性神祗则个个婀娜多姿、丰腴饱满、美丽照人。因此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是古希腊人民崇尚自我、热情赞颂自我的情绪的体现,是对人类自身的肯定。从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人类把人类最美好的特点集于一身的人的化身,他违背宙斯的命令,不仅把火种传给人间,还把各种技能、知识传给了人间,这正是人类一直追求和推崇的奉献精神,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寄托。
  继古希腊文学之后兴起的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西方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基督教文学在中世纪的西方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基督教文化强调通过忏悔、祈祷、沉思等方法来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凝视人体,认为那是罪恶之源;认为一切善来自上帝,因此整个人类都需要救赎,但人类无力自救,必须依靠神的力量。从一方面看,中世纪时期人走到了上帝之奴的可怜地位,人的价值和尊严遭到无情的践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期的作家,是真正的拿起了刀锋,划开了自己的胸膛,将自己进行全面解剖,对自己的一切:如偷窃、撒谎、欲望等等,所有的卑鄙下流,统统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代表,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的一切自然需求——对异性的追求、对自然的想往、对美好物品的贪恋。他所揭露的不是他个人的心灵,而是全人类的心灵,是人的本性,其中既有卑贱龌龊,又有善良高尚。
  十四世纪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突破了中世纪文化的牢笼。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古希腊文化的重新发现。新兴资产阶级看到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中所包含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是可以与封建神学相对抗的因素,因而一时间形成了研究古希腊文化的高潮,他们是想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来摧毁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宗教文化精神,以此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全面否定了中世纪的神性主义文学,使古希腊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复活,它肯定了现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肯定了人的个性解放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中世纪传说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创造出了很多名垂千古的人物形象,他们以鲜活的个性、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中世纪宗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集中表达了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思想。请访问考试大网站http://www.233.com/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在西方的法国、英国等出现的现实主义思潮,更加真实而广阔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人的生活,形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具有非常珍贵的社会价值和文献价值。这一时期的作家宣扬博爱、平等、自由,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反对金钱和物欲对人性的压抑。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这时作家的基本价值追求。所以这时的作品中出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充满矛盾的人。如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充满激情、充满情欲、充满矛盾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比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更有现实感、更逼真、也离读者更近,读者们大多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着历史、时代、社会的巨大投影。
  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战乱频繁,问题成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剧烈的市场竞争使西方社会不仅物质成为商品,人力和技能也成了商品,再加上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冰冷的机器,使人们深深的陷入孤独和幻灭中,因此人们产生了用情感和爱来驱逐孤独和恐惧的强烈愿望。而此时西方的现代主义通俗文学把人的命运、人的个性、人的感情做为主要描写内容,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着读者。同时,很多现代通俗作家还向读者宣传人间正义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充满着对人的关爱,弥补了人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缺憾。读者从小说故事中感悟着自己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所以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通俗文学焕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例如,丹尼尔·斯蒂尔的关于爱情、婚姻、以及“女强人”如何摆脱逆境获得幸福的小说系列,埃里奇·西格尔的家庭小说等,虽然情节模式采用的是通俗化模式,但小说的主题却是严肃认真的,这种小说主题有助于人们通过分享他人的情感来间接体验爱的真谛,是一种精神宣泄,能使现实中的人们摆脱孤独感,从而有效地化解亲情和人情冷漠的境遇。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世界二十世纪下半叶产生的文学潮流,它于五十年代开始,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八十年代开始衰落。后现代主义文学并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判断,可以说极为复杂。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始终持质疑、超越、反动姿态的思潮。它彻底否定十九世纪以来批判现实主义及现代主义创作。首先在体裁上,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体裁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无体裁状态,使文学写作变得更加自由。纳博科夫的名作《微暗的火》便是这样的作品,作品中有前言、诗歌、评论、索引四部分,就像一部学术著作。这使后现代主义文本变得更具可写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这种反体裁写作似乎成了一种语言游戏;其次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在人物塑造上,以反人物为特征,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既不关注人物心理特征的刻画,也不关注人物外部世界的描写,只关注人物在其社会心理甚至生理本体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都呈现出异性同体、变态混杂的状态。如《黑暗中的笑声》中,人物之间真假难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反人物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主要写作特征。作家笔下的人物没有情感,保持着超然的生活态度,而读者也不能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获得情感的共鸣;再次文字游戏也是西方后现代文学的一大特征,传统作家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描绘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而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中,文字的表述只是一种纯粹受语言逻辑左右的语言构架,与实际的存在以及客观现实并不是一回事。在后现代作家的眼中,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的意义,只有寄情与写作本身,所以他们只是在思考文字,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语言层面上。后现代作家的写作已经使自己从描写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等思维层次上挣脱出来,犹如游戏一般,他们只是在不断的超越文字自身的规则和界限中展示自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后现代作家中,文学赖以立身于世的体裁、人物、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物和语言是文学作品存在的中心的看法业已失效,在这里并非人控制语言或者人说语言,而是人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不再是我,而是语言在说我,人成了非中心的空壳主体,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文学传统被打破,这个世界已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
  从以上的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的观念变迁的历史。带有世界性的文学思想的分岐,其内核是对于人的观念见解的分岐。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中描写人、研究人是多么重要。不描写人、不研究人、不以人物形象为中心,我们既不可能理解已有的文学历史,也很难创造前人未曾创造的伟大的文学历史。
  参考文献:
  [1]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