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芩作用及疗效的影响

来源:中西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2-12-03    中西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范玉兰 李红

关键词 中草药;炮制;黄芩;作用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15(2000)04-0035-01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由于苦能燥湿、寒可清热,故可广泛用于肺系、肝胆、脾胃、大肠湿热证以及与上述诸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的诸多病征。但是由于具体病情不同,病位有上下、内外之别,病情有实热及寒热错杂之异,体质有强弱之分,在临床应用时须加工炮制。通过加工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药物作用部位及趋向,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与疗效,减少某些副作用,使其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就常用的4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作用及疗效的影响予以阐发。

酒制:中医认为“酒制则升”,可以引药上行。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征:如配合凉血活血药生地、赤芍等治疗颜面痤疮、口腔溃疡、咽喉肿痛;配合解毒散结药如玄参、夏枯草、连翘等治疗甲状腺肿、淋巴结肿;配合清热泻火药如酒军、石膏治疗湿温发热、肺热咳喘等;以及配合清热凉血药治疗肺胃热盛的咳血、鼻衄、吐血等。

姜制:中医认为“姜制则散”,姜末味辛性温,散则既可散寒祛湿,又能透达肌表。姜制黄芩在临床上的应用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为脾胃素虚,而有胃肠湿热的情况下,使用姜制黄芩,减轻了黄芩的苦寒之性,既发挥了黄芩的清理胃肠湿热作用,又避免了过于苦寒伤害脾胃,起到了保护性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用在治疗湿热郁积皮表的疾病,如经常反复出现皮肤痤疮等,利用姜的辛散作用,起到透解湿热的效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炒: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因为上述诸种湿热病证的形成多与中焦胃肠湿热有关。另外,配合砂仁、寄生等安胎药还可治疗由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

炒炭:炭制之后,增强了药物的敛涩之性,而使黄芩止血作用提高。与其它凉血止血药配伍,治疗由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多部位出血疾患,如崩漏、鼻衄反复出现等病证。

黄芩的不同加工炮制,针对病证酌情应用。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不可忽视。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