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差异性研究

来源:中西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2-08-30    中西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区永欣黎敬波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比较;方法论;差异性研究

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存在明显差异,这无论对中医或西医而言,都是不可熟视无睹的事实,大凡经历过临床实践的中西医师都能认可,然而,在很多年的中西医研究中,由于存在一些思路、观点与方法上的偏歧(或偏激),中医药研究有时是在机械地步现代医学的后尘,致使研究呈拉锯样缓慢发展。

适值新世纪到来之际,对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有必要做一个高瞻远瞩的回顾与展望。我们认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探讨和揭示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基础理论、方法的内在规律性及临床实效性特点方面。因为这样做可以促进未来医学全面、科学地发展。以下仅就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差异性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略谈意见。

1问题的提出

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中医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而且中医在某些领域目前仍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和专长。这除了中医在中国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外,说明中医确实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原动力。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认识疾病的独特思想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思维模式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切实疗效。中医是在经验(实践)→抽象(认识)→推演(再实践)→再抽象(再认识)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因此,中医发展的原动力应该在于其实践性方面。与此相反,西医学得以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其认识手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其发展的原动力则是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二者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这也是导致中西医学存在明显差异的根本。

无论认识还是实践,其作用对象都是物质和精神世界,西医学的发展尤其在物质世界的认识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实际上,分析的方法本身是研究物质世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物

质世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精神世界的活动也很复杂。人体生命活动毫无疑问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但是她有精神世界,有生长壮老已的不同过程。每一个生命在其生存环境作用下,机体的物质和精神都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医学科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研究并揭示这种变化的规律,中医西医概莫能外。

此时,若仅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对物质的成分及其结构虽已越来越精确,但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医则与此相反,其认识多倾向于人体、疾病运动变化的规律及精神活动的改变。因此,简单地套用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分析来研究中医,似乎将会长期存在着某些差距。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医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经验也做了较系统的总结,然而也走过了一些弯路。如过度追求中医研究的现代指标,过分强调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解释中医等,而这些研究有时并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这除了有认识水平的局限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医学体系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已不能再对中医学的研究盲目适从,或不加思考,跟风不疲了。

2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认同性研究和差异性研究

现代意义的中医药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衷是发掘祖国医学宝藏。而如何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使中医走向世界(或与现代医学体系接轨)始终是中医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有过不少经验教训,如在中西医结合热的浪潮中,人们曾产生了完全用现代医学来阐明中医理论的想法。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认同性研究的发展,研究的特点是用西医的理论与方法阐释中医,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衡量和评价中医。

几十年来,实证性的分析还原研究确实促进了中医学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加快了中医科学化的进程,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两种医学体系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又使研究难以全面深入,认同性研究的缺点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人们对认同性研究开始感到困惑。如中医脏象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简单的比较,这显然是一纵一横的格局,如何用现代的器官系统来解释中医的脏象?中医辨证究竟是在辨什么等等?都成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中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便又一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差异性研究就是要从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入手,把握中医的特点,制定符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而且,它将不限于用现代医学的唯一方法与标准研究和评价中医,而是以中医学的实效性与实践性原则为主要研究线索,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学术与实践。

3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差异性研究是发展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

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清代的温病学说等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顺应了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结合了当时医学的实践而实现的。譬如在病因发病学方面,过去西医学认为,疾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为主的微生物感染所致,但后来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不能单用这一学说解释,于是有了多病因致病的思想。而现代医学则又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成果,将病因学思想提高到了分子水平,认为某些疾病发生与否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是西医在病因发病学方面新的突破,它反映了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但如果由此而批判中医病因学说愚昧落后,就未免失之偏颇了。

中医“三因”学说的本质是从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其生活方式(包括繁衍方式)来界定健康和疾病:认为疾病与早衰除了人体自身的先天素质外,总是因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偏差而发生。反观人类社会当今最大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从自古已有的疾病到当今出现的世纪病、文明病,难道不是对这个认识论的明证吗?

因此,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是中医研究可以取得突破的先决条件。而通过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差异性的研究,恰好可以为我们分析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特点提供依据。

中医学术的发展,还在于不断突破与创新,除了依据中医不断地临床经验总结、再实践的提高以外,更多的是要在理论思维和方法上更新。回顾几千年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也曾走过试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道路,如过分哲学化、抽象化的道路,道法自然与炼丹求仙之路,太平圣惠国家大包大揽之路,结果是导致中医理论机械化、形而上学,神秘化、封建色彩浓厚,封闭化、超完满的饱和,异化、虚无倾向等,影响了中医学术正常的发展。

今天再看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学术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少不了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学科、学术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把握和鉴别各学科或各种学术对中医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是中医学术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中西医学的差异性,明确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把握中医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对中医学术的突破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差异性研究是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的前提

目前,中医临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中医医院的中医治疗率在下降,中医治疗不能突出特色,中医临床整体水平普遍下滑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与商品经济的冲击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中医生对中医思想实质的认识和领会不够。因此,他们正逐步走向或陷入一种“自我否定”或自我从属的境地。

几千年来的中医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凡出色的临床中医师,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领会或独特见解,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医发展,保持中医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因此,要发展中医,提高临床疗效,首先就要继承中医学术,要研究处于现代医疗环境中中医的优势与特点,寻求可能的临床新生长点,这样才能实现中医在实践领域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在达到中、西医学临床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两种医学体系实现完美的结合,也必须对中、西两种医学及其实践环节的异同进行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医疗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西医经典理论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已暴露出其弱点,单一治疗方法已不能满足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它预示着中医医疗方式将可能成为未来医疗保健市场的重要需求热点。但要使中医在现代医疗市场中得到较快成长,就需要研究中医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如何合理选择和把握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范围与发挥治疗作用的途径等,都是中医医疗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差异性研究不但可揭示中医学理论体系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特点,而且可以提示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为中医临床的定位和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指明方向。同时,它又是确定中医研究中哪些领域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差异性研究不但有深远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其临床实践方面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区永欣,男,1939年7月出生,广东番禺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攻中西医理论、方法及实践领域的差异性研究。1985年以来,先后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8名,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等课题,主编中医辞典系列书,近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排名第二),近十年发表论文40篇,论著5部,主编教材3门,赴美国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8次。左侧刊登的即是区永欣教授近照。

黎敬波,1964年生,云南大理人。医学博士,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并从事《难经》、中医文献专业课教学及内科临床工作。

区永欣(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广东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

黎敬波(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广东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