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之红外线针灸学应用

来源:中西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2-02-29    中西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红外线生理作用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 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红外线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针灸学应用

红外线灸法,又称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穴位红外线疗法,是指利用红外材料作为幅射源即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照射,使经穴产生温热效应和红外幅射效应。研究表明,波长在1~10微米之间的红外谱线,对人体作用特别明显,其穿透人体的深度可达2cm,从而达到温通经脉、宣导气血,具有类似灸法的作用。

由于红外线局部照射首先引起照射部分的温度升高,和传统的灸法法有相似之处。故在针灸临床上被逐步得以应用和推广。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穴位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一类的病证,有明显的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因此,在肌肉、关节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多有运用,近年还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另外,穴位红外线照射与针刺、电针、穴位敷贴、拔罐或刺血等疗法结合,更能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从已有资料看,穴位红外线疗法与其它一种或数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一点。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其照射后直接产生的温热效应,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穴位红外线疗法,虽是利用红外线的热辐射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或阿是穴(压痛点或病灶部位),但照射后,除了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外,血流还能把局部的热量带给全身,使全身的温度增高,从而作用于整个机体。穴位红外线灸法法的主要作用有下列三条。

1.活血化瘀:接受红外照射的肌肉组织温度升高,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能消散瘀血,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排泄。消除扭、挫伤而引起的组织肿胀,加快血肿消除和吸收。

2.镇痛消炎:红外照射可抑制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故有镇痛作用。对于慢性感染性炎症,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因加速血液流动,有助于带走病理产物,起到消散炎症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炎症的急性期不适用本法,否则不仅会加重疼痛,且可能造成炎症扩散。

3.解痉止渗:红外线照射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并能增强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减少和制止皮肤表面渗出,加速创伤的愈合。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