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脾阳虚证

来源:中医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3-03-03    中医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中焦虚寒证”。    

  【临床表现】

  为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脾阳不足,不能温煦脘腹四肢,则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热散,故疼痛得温则减,且喜热饮。脾阳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作用减弱,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清稀,或浮肿,带下增多。脾阳不足,胃阳亦虚,故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气与阳同类,阳气不足,则倦怠神疲。脾阳虚证是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脾气虚证失治误治,气虚严重,累及于阳,即可形成脾阳虚证,两者临床均有神疲倦怠,纳食减少等表现,但脾阳虚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往往伴有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寒象。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升,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   

  【药方】

  归脾汤或归脾丸。金元时期李东垣曾以脾胃阳气不足为立论依据,自创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等有效方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此证的各种证治案例。

  小编推荐: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食滞胃肠证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太阳病桂枝汤证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八种疼痛背后隐藏的疾病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