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口腔执业医师药理学辅导:强心甙的体内过程

来源:口腔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3-02-28    口腔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常用的地高辛和洋地黄毒甙的作用性质基本相同,但因药代动力学性状有别,使作用程度上有快慢、久暂之分。洋地黄毒甙仅在C14位有一极性基团羟基,其极性低而脂溶性高,所以口服吸收率较高,原形经肾排泄较少。地高辛在C12、C14位各有一羟基,极性略高,所以口服吸收率略差,原形经肾排泄略多。

  1.吸收洋地黄毒甙口服吸收稳定完全,其生物利用度高达100%,地高辛生物利用度约60%~80%,个体差异显著。不同片剂产品的吸收率差异更大,变动在20%~80%之间,这与地高辛原料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小溶出度高,吸收率高,反之则低。经改进制备工艺中颗粒体积后,其生物利用度已经提高,差异缩小,中国药典规定地高辛片剂一小时的溶出度不得低于65%。强心甙口服吸收后,部分经肝与胆管排入肠道而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洋地黄毒甙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一定关系。

Na+-K+-ATP酶结构模式图 α与β亚单位

  图23-3 Na+-K+-ATP酶结构模式图 α与β亚单位

  注:1-8 H1-H8螺旋段;Oua 哇巴因结合位;ATP ATP结合位;

  P磷酸化位; Na+ 胞内Na+结合位; K+ 胞外K+结合位。

  2.分布强心甙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而分布全身。洋地黄毒甙结合较多,在肾、心、骨骼肌与血清中的浓度比为8.7:5.4:2.9:1。地高辛结合较少,分布于各组织中,以肾内浓度最高,心、骨骼肌中次之。

强心甙作用机制示意图

  图23-4 强心甙作用机制示意图

  3.代谢转化泮地黄毒甙脂溶性较高,易进入肝细胞,代谢较多。它可经P450氧化脱糖成甙元,再在C3位转为α构型而失效;部分在C12位被羟基化转化成地高辛仍属有效,在人体中此转化约占总代谢量的8%;又有部分甙元的不饱和内酯环被氢化成饱和环而降低效应;代谢产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经肾排泄。地高辛的代谢转化较少,主要被氢化成二氢地高辛,继而再被脱糖,内酯环氢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经肾外排。二氢地高辛的生成有赖于肠道细菌Eubact.lentum的存在,红霉素、四环素等能抑制肠菌,减少二氢地高辛的生成,具有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效应。

  4.排泄洋地黄毒甙排泄缓慢,是它作用持久的主要原因。它的代谢产物多数经肾,少量经肠道排出。少量原形物也经肾排泄。地高辛经肾小球过滤,部分也经肾小管分泌排出,每日可排出体内量的1/3。

  5.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强心甙的小儿用量,按体重计,较成人高。地高辛维持量2岁以下儿童为0.015~0.02mg/kg,2岁以上为0.01~0.015mg/kg,因儿童排泄较多,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分布容积较大。老年人用量以少于成年人20%~30%为宜。地高辛维持量为0.125~0.2mg,因老年人肾排泄少,分布容积小,血浓较高。

  表23-2 两种强心甙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用量

洋地黄毒甙地高辛洋地黄毒甙地高辛
口服吸收%90~10060~85给药法口服口服
蛋白结合%9725作用开始(h)21~2
肝肠循环%267达峰浓度(h)8~124~8
原形肾排泄%1060~90毒性消失(天)3~71~2
代谢转化%7020作用完全消失2~3周3~6天
分布容积(L/kg)0.65.1~8.1全效量(mg)0.8~1.20.75~1.25
消除半衰期5~7天36h维持量(mg)0.05~0.30.125~0.5
治疗血浆浓度(ng/ml)10~350.5~2.0

  肝疾患严重时会影响药的代谢和血浆蛋白结合率。但一般肝病时,洋地黄毒甙的消除并未减慢反而加快。因此时血浆蛋白减少,游离强心甙增多反多被代谢。

  肾疾病时,地高辛排泄减少,其用量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计算。洋地黄毒甙的消除则与肾功能无明显关系。

  毒毛花甙K(strophantin K)含较多羟基,极性高,口服吸收仅5%,作静脉注射用。几无代谢,以原形经肾排泄。半衰期约19h,是短效药,现已少用。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