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基础辅导:血小板计数

来源:临床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3-03-04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参考值」

  自动计数法为男性153~355×109/L;女性161~386×109/L

  「分析变异」

  该法变异系数CV=2.5%

  「生理学变异」

  1.升高运动约升高43%,4~14岁儿童较成人约高24%,女性比男性约高9%,口服避孕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约升高7%。

  2.降低1期妊娠约降低8%,2期妊娠约降低11%,3期妊娠约降低23%,遗传因素地中海较北欧约低36%,急性酒精中毒约可降低70%,新生儿约低70%以上。

  「药物影响」

  1.增加β-阻断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磷中毒均可致血小板增加。

  2.减少β-兴奋剂,抗有丝分裂药、代谢拮抗药物致血小板减少。

  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有导眠能、三甲双酮(偶尔)、乙琥胺、苯妥英钠、羧苯磺胺(偶见)、消炎痛(较少)、保泰松、氯噻嗪、乙酰唑胺、铋盐、氯磺丙脲、甲磺丁脲、氯霉素、扑敏宁和秋水仙碱(致选择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氟化物等。

  可引起骨髓抑制或骨髓再生不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利眠宁(较少见)、眠尔通(少见)、普马嗪(少见)、丙咪嗪(伴紫癜)、三氯甲噻嗪、二甲氧苯青霉素钠(少见)、二性霉素B(伴溶贫)、异烟肼(少见)、乌拉坦(全血细胞减少)、环磷酰胺、痛可宁、6-巯基嘌呤、癌宁、硫唑嘌呤、长春新碱和门冬酰胺酶等。

  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洋地黄毒甙、硝酸甘油(用药5个月后)、安体舒通、酚肽、强的松、洋地黄毒甙、磺胺噻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碘胺甲异恶唑、磺胺二甲基异恶唑、磺胺药、新生霉素、先锋霉素I、奎宁和硫鸟嘌呤等。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鲁米那(有时)、氟奋乃静(少见)、美沙芬、可待因、羟保泰松(治疗1周后)、双氢氯噻嗪、洋地黄(少见)、噻嗪类、利尿酸、乙烯雌酚、雌激素(若干星期后)、他巴唑、磺化钾、降钙灵(个例)、扑尔敏、呋喃啶、青霉素(粒细胞减少)、羟苄青霉素(一时性)、红霉素、林可霉素(可逆)、链霉素(全血细胞减少)、新霉素(在严重巨幼红贫血时)、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制霉菌素、吡嗪酰胺、氨基水杨酸、氨基安息香酸、光辉霉素、硫秋水仙碱(偶尔)、右旋苯异丙胺、噻唑苯咪唑、锑化合物。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有安眠酮(个例)、三氟吡啦嗪、氯丙嗪(伴紫癜)、肼苯达嗪(伴紫癜)、维生素K、金霉素、氯喹、铅、砷剂。

  吩噻嗪、安替比林、左旋多巴、非那西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致血小板减少。

  阿司匹林减少血小板存活时间(伴此癜)。氨甲喋呤和环丝氨酸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致血小板减少。乙氨嘧啶引起血小板减少伴严重的巨幼红细胞贫血。青霉胺致血小板减少伴皮疹。苯引起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可能系骨髓中毒作用所致。

  「病理学变异」

  1.增多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300×109/L)见于继发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样脾肿大)和原因不明性的增多(伴白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的嗜中性多核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800×109/L)见于扩散的癌、何杰金氏病、网状细胞瘤、细菌感染、结核、结节性多关节炎、急性或慢性出血、脾肿大、脾发育不全或脾萎缩、肝硬化、慢性胰腺炎和创伤。

  2.减少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见于末梢的:血小板破坏(大量输血)、脾功能亢进(释放障碍)、病毒感染(风疹、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存在红细胞凝集素或血小板成熟缺陷)、由药物引起的免疫变态疾患;中枢的:骨髓发育不全(中毒、辐射、抗感染治疗、防惊厥药、免疫抑制、铁缺乏)、先天性发育不全(范可尼综合症)、成人原发性骨髓发育不全及由骨髓生成障碍导致的单纯血小板减少。

  「医学决定性水平」

  1.700×109/L以上,存在感染或凝血机制的紊乱或贫血等。

  2.60×109/L以下,存在出血或传染病的危险。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