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第十四章 精神疾病的治疗——第一节 精神药物

来源:临床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3-03-04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视频    评论

  精神疾病的治疗可分为主要治疗与辅助治疗两大类,前者包括精神治疗(Psychotherapy)和躯体治疗(Somatic treatment),后者是指包括工作、劳动、娱乐、体育等措施的康复治疗。

  一、精神疾病治疗的特点

  精神疾病治疗与其它临床科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神疾病治疗是把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

  (二)由于患者的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甚至拒绝治疗,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需靠医务人员的说服,有时要进行强制性治疗。

  (三)精神治疗占重要地位,对于心因性精神障碍来说,精神治疗可作为病因治疗而首选;其它精神疾病治疗也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四)病因疗法少,而对症治疗居多。由于很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明,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或其它疗法也均属对症治疗范畴。

  (五)治疗效果的判断要比躯体疾病困难得多,缺乏客观的观察与指定指标。近年来采用的症状量表(Rating Scale)记点的方法评定,是一个进步,但还是相对的,人为因素的成分较大。

  (六)重返社会是精神疾病治疗的目标:随着药物疗法和生活疗法的发展,患者若能坚持维持治疗,一般能保持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状态称社会的缓解状态。精神疾病的治疗当然是以疾病的完全缓解为最终目标,但使其达到社会的缓解状态、维持其社会生活也是按时完成期内重要的目标,因而需要药物的维持治疗及有助于康复的社会防治制度。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原则:患者自身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又与具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也要综合考虑,给与生物学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抽搐治疗)、心理学治疗措施(如精神治疗或行为治疗)、社会学治疗措施(如家庭治疗和环境治疗)才符合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二)持续治疗原则:精神疾病多系慢性疾病,其治疗与康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应有长期治疗计划。即使是急性或亚急性精神障碍,在症状缓解后的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等,都需要持续的医疗帮助。

  (三)治疗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生理情况、心理素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即使诊断相同,也要因人而异,为每一具体患者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中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一节 精神药物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精神药物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间脑和脑干,对觉醒的影响较少,能选择性地对抗各类精神症状。以往分为强安定剂(Majob tranquilizers)和弱安定剂(Mimor tranquilizers)两大类。现在国际上通用分类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

  精神药物自5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很快,品种和类别不断更新,已有近百种精神药物用于临床,给精神医学带来巨大变化,使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痊愈或为其康复创造了条件。随着精神药物应用日益广泛,也带来了不少弊病,如广泛的副作用,应用不合理、用药不当,甚至非专科医疗用药等。在合理应用精神药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选用熟悉的精神药物;②合适的剂量;③合适的疗程;④尽量单一用药;⑤决定更换药物慎重;⑥新药应用要慎重。

  一、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

  (一)药理作用: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相当广泛,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从大脑皮层直至神经肌肉接头,主要作用于脑干网状激活系统,边缘系统及下视丘。此外对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皮肤等系统也有影响。在神经递质方面有抗多巴胺、抗去甲肾上腺素、抗血清素、抗胆碱及抗组织胺等作用。

  抗精神病药的主要治疗作用与其抗多巴胺作用有关,临床实践表明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的大小与其对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呈线性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多种多巴胺受体存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阻断了D2受体,影响了多巴胺的中脑—大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结果。而对结节—漏斗系统通路的影响可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影响导致锥体外系的副反应。尽管阻滞多巴胺受体假说似被公认,但仍缺乏充分的直接证据。

  药物的镇静作用和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阻断有关。此外,其治疗作用还可能与药物对N—甲基转移酶的抑制,对需要K+、Na+离子激活的ATP酶的抑制及其对生物膜或膜泵的作用等有关。

  (二)常用药物:临床上已使用的抗精神病药有9大类、40余种(见表1),其中常用的有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和二苯氧氮平类。双盲对照研究证明:只要剂量合适、疗程足,各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大致相仿。在同一类别中的药物特点,如吩噻嗪类作用和副作用也基本相仿,临床医师在每一类中应熟练掌握1~2种药物的特点,如吩噻嗪类的氯丙嗪具有较强镇静作用、中等锥体外系副作用;三氟拉嗪的镇静作用较弱、对淡漠退缩的作用较强,但较易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硫杂蒽类的泰尔登有较强镇静作用和较弱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丁酰苯类的氟哌啶醇的镇静作用极弱,却易致锥体外系反应,治疗剂量低;二苯氧氮平类的氯氮平和苯甲酰胺类的舒必利均少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前者的镇静作用强,后者则弱,已成为仅次于氯丙嗪的常用药物。

上一页1234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