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诗歌赏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路德诗歌

来源:小语种    发布时间:2012-12-28    小语种辅导视频    评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事是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 1555),宗教改革产生新教,于是为新教服务的赞美诗应运而生,创作新教赞美诗的首推马丁·路德和保罗·格哈德。
  路德(Martin Luther,1483 - 1546)马丁·路德为新教的奠基人。他出身于小矿业主家庭,1505年起为修道士,研究神学,1508年起在维滕堡大学讲授哲学和神学。
  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堡教堂外贴出他反对赦罪符( der Ablass)的95条论纲,公开反对教皇为敛财而出卖赦罪符的行径,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翻译了《圣经》,他使用的德语成了德意志民族的共同语言,这是他的不朽功绩。宗教改革促进了宗教赞美诗的发展,路德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选诗1首:

  此诗与《圣经·旧约》中的第46首赞美诗(der Psalm)同名,是路德的再创作。它是路德的名篇,被收入所有的基督教的唱诗集中,成了新教的“信仰之歌、安慰之歌和防卫之歌”。海涅称此诗为“宗教改革的马赛曲”。巴赫也曾以此诗为基础创作出大合唱。
  洛塔尔·施密特在分析此诗时指出:诗的主题是写人们对上帝的不可动摇的信赖。所有的描述都围绕这个中心,并以不同的视角展开。诗的开头写上帝与魔鬼之争,尽管魔鬼对人类有巨大的威胁力,可他在上帝面前却无任何力量。诗中没有说理,只是把教民熟悉的、《圣经》中已有定论的事物表述出来,实际上在这里也不允许诗人说教,否则他就有凌驾上帝之嫌,那就不再是宗教赞美诗了。
  此诗结构上比较松散,各节视角变换,使其相对独立。一般来说,第1、2节写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第3节写魔鬼是人类的敌人;第4节写上帝是人类的救世主。从修辞上看,文字简易,并用了口语表达法,这样便于广大信徒理解和接受。
  赞美诗都是唱的,所以每行最后的音节都高声唱出,被称之为乐音结尾。如果是朗诵,则分阳结尾和阴结尾,前者重读,后者不重读。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