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来源:心理咨询师    发布时间:2012-04-09    心理咨询师考试视频    评论

  6.马赫带现象及机制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7.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费希纳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他所推导出的数学关系式为:
  P=KlogI
  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星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但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4)斯蒂文斯幂定律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他发现,强度加倍,并不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在强度较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叫反应的凝缩(compression)。
  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用数学式表达为:
  P=KIn
  式中的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者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的幂定律。

  8.侧抑制和感受野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会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其中,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细胞(例如: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

  9.暗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但是作用的大小及其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其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

  10.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
  色觉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对立过程说。三色说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后有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1821—1894)扩展。认为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树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此外,现有的研究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