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人格(二):当控制变成失控

来源:心理咨询师    发布时间:2012-04-10    心理咨询师考试视频    评论

  为了不使你的思维有偏见,我们先来做如下的小测试:是否我有强迫症的倾向。

  是否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我会非常沮丧。

  是否情况越混乱,我就越觉得焦虑和紧张。

  是否我忧心忡忡。

  是否有人说我的思维方式太极端,非此即彼。

  是否我常常在头脑中计算、反思、思前想后。

  是否要相信别人很难。

  是否我常常疑心。

  是否我希望事情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发展。

  是否我不懂拒绝。

  是否我不能准时。

  是否我更愿意开车而不是坐车。

  是否我常常很呆板和顽固。

  是否我是执行者。

  是否为避免冲突我常常放弃立场。

  是否我经常过分敏感。

  是否我希望在争执中是自己说最后一句话。

  是否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总能找到理由或借口。

  是否我很健谈,却不擅长倾听。

  是否对他人的错误我没多少耐心。

  是否我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是否我太脆弱。

  计算一下你选择“是”的数目。

  如果少于或等于10个,说明你不是特别有控制欲。“自我训练”的方式可以促进你内心深层次的自信和自觉。

  如果在11~16个之间说明你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欲。对你而言,控制欲在你的生活中相当有限。“自我训练”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你整体的健康感觉和提升你的个体安全感。

  如果等于或大于17个说明你非常有控制欲。对你而言,生活的安全程度取决于控制的程度。“自我训练”的方法会改变你的这种想法。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更多的自信。

  为了不使你的思维有偏见,我们先来做如下的小测试:是否我有强迫症的倾向。

  当控制变成失控时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掌控生活,这样想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避免受伤,对危险有所预见,天气变得严寒时添加衣服,或是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都是有益的控制的各种表现。从进化的角度看,想要掌控生活是显而易见的具有适应性意义的。尤其是在过去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生活失控可能就会导致个人、家庭或是族群受到伤害。要想生存下来就绝不能软弱。在冰河时期,想要控制是合乎情理的,现在也仍然合乎情理。因为我们人类讨厌失控的状态。

  显然,要想不脆弱,对生活更有掌控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当你自信心萎缩的时候,就会在安全的情况下看到不安全,出现怀疑、不信任或是害怕,只会想生活会出什么错,或是坚信自己注定要失败。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对控制的向往就不再是健康的愿望(“我希望玛丽喜欢我”),而是强迫性的要求了(“玛丽非得喜欢我不可!”)。

  人们对可预见的失控状况的敏感程度,会因为自信的程度不同而大相径庭。在列表值中处于最后的那些人,不仅对失控的状况不敏感,甚至还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还记得汤姆吗?那个在事故中失去一只手的人?你绝对不可能对失去一只手还无所谓的。你绝对不可能比失去一只手的汤姆还豁达了。

  假如你没法像汤姆那样,而又确实在焦虑或抑郁中挣扎,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控制欲的人。简而言之,有控制欲的人对任何失控的情况或是可见的损失,都会做出激烈反应,会出现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害怕、恐惧、担心等)。这样的敏感可能是后天的,也可能就是你天性的一部分:你生来就有这样的敏感性。

  心理上的敏感是指天生有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倾向。你是否在幼儿园里呆过那么一小时?如果有的话,你可能会注意到一大群有这样心理敏感性的人:领导者、追随者、健谈的人、思想家、内向的、外向的、好哭闹的、气呼呼的,这些个性在将来某天都会成为这个人成年后的性格特征。比如,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出现心理紊乱的,其子女本人焦虑的可能性是平均水平的7倍。这些小孩好像天生对焦虑的抵抗力就比较弱,这使得他们对不安全感和抑郁更敏感。他们在心理上对焦虑更敏感。当然这不是说后天因素就不重要。比如,有焦虑症的父母,其焦虑和想掌控的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焦虑的根源。这样的小孩,就算是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也会具有某种天生的心理敏感倾向。

  同样,若父母曾患过重度抑郁症,其子女得抑郁症的几率要比平均高1.5到3倍。然而,你并不需要了解自己焦虑或抑郁的敏感性。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损失,长期的痛苦,或是持续的挣扎都有可能导致同样的反应。从“自我训练”的理论来看,单是心理上的敏感并不会造成焦虑或抑郁,或者并不足以形成控制型的人格。但若是不安全感达到一定程度,则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这些状况。

  但是,不管焦虑和抑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都可以在其产生时就控制它,在你的脑海中胡思乱想地出现一些不自信的想法时就要将其控制住。要记住,出现逆境、损失,甚至是某种心理上的倾向,并不就意味着对你判了无期徒刑,这只不过是有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而已。不知你是否意识到,你才具有是否要让不安全感继续蔓延的决定权。而焦虑和抑郁,不管是否由先天的敏感所造成,还是由于后天反思过多而形成,又或是艰难的生活环境所造成,都不重要,你总是有决定权的。不信你看吧:

  基因上的倾向性仅意味着某种可能而非必然。

  下面列出一些典型的带控制感的策略。你可以看到控制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左边列举的通常都与焦虑有关,而右边的则是抑郁的典型表现。在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些倾向以及和其相似的行为,反而会让你觉得失控,而没法建立起控制。

  焦虑、杞人忧天——鲁莽,对周围的环境不在意或忽略

  呆板的、武断的思维模式——对周围的环境回避

  社交冷淡——过度依赖

  过度节俭——超支

  完美主义——不修边幅

  工作狂——毫无生气

  缺乏感情——过分情绪化

  过分野心勃勃——无动于衷

  过于喜欢冒险——过分害怕

  骄傲自大——缺乏自尊

  怀疑——盲信

  筋疲力尽的生活方式

  没有足够的自信,你就要和不安全感作战,当然就生活在煎熬之中。于是,你的生活不是自然地度过每一个时刻,而是随时充斥着这样的想法:“要是我失业了怎么办”“我知道他不会喜欢我的”“我永远都无法出人头地”或是“为何要活下去?”精神上不再清晰,反而为一个不透明的世界而神经紧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因为你缺乏安全感而变得乌云密布或扭曲变形的。

  如果想要不受伤害就应当对生活中的坑坑凹凹有所预见,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挺诱人,但是为了避开地面的坑坑凹凹而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停车标志,也是屡见不鲜的。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治疗实习期。我当时是一名实习医生,非常紧张。虽然自己身处休闲的加利福尼亚,我还是选择穿三件套的蓝色西服、白衬衣,系暗色领带。实习期开始时,我感觉自己非常“像个心理医生”。一切都进展顺利,下班的时候我很开心。当我起身送病人到门口时,深蓝色背景下什么白色的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我居然忘了扣扣子,我的第一次实习就这么毁了!我所谓的控制也就这么结束了。

  控制需要努力、维护以及警惕性,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很累人的。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没有足够的自信,你就会觉得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就没有精力去采取掌控的策略。其次,为了能够消除或是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尴尬、失败和拒绝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控制型的人觉得不是上天,而是自己,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正是这种想要控制命运、尽力回避生活中的焦虑的鲁莽的想法使得你最后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陷入了原地蹬脚踏车般的信念中,认为自己最后的救赎取决于对生活再多那么一点点的控制,一点点,再一点点。

  我再告诉你一个关于杰瑞的故事,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深信自己的未来可以控制:杰瑞经营着一家非常成功的餐厅。他的家就在餐厅楼上。杰瑞对自己生意的方方面面都要控制——是那种情不自禁地控制。扫雪车凌晨四点在停车场扫雪时,杰瑞会站在那里指挥司机。要是管道出了什么问题,杰瑞也肯定会在现场,确保事情可以得到及时处理。要是说到经营生意,杰瑞更是不容许有什么差池。

  杰瑞和我几年前一起去度假。当我们在海滩上散步时,我问他是否觉得这种强迫性的生活方式很累。他回答说:“这是我唯一能够确保自己的未来的方式。这是我能亲眼所见的生活方式,尽量消除意外。”杰瑞觉得在经营餐厅的过程中,只要自己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就一定能有(掌控)成功的生活和快乐的退休时光,因此也就消除了意外。

  但就是我们在海滩上散步的那天,杰瑞接到了他的兄弟打来的电话:餐厅和杰瑞的家在一场大火中都付之一炬了,只有烟囱还立在那儿。杰瑞失去了一切。你可以想象得到,杰瑞从这次悲剧中恢复过来花了很长时间,但他的确做到了。如果今天你问杰瑞,他一定会肯定地告诉你,掌控并不是像人们吹捧的那么有效。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命运,但他所了解到的就是命运本来就不是可以掌控的,你只能接受命运。

  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关键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培养自信的态度,觉得自己可以应付生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