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来源:外销员    发布时间:2012-03-12    外销员视频    评论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控制并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 

  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个必然趋势,问题是在我国农业比重下降的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同步转移。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有3.6亿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人均产出为5550元。包括农民工在内,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有5亿人,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23万亿元,人均产出3.25万元,后者是前者的5.85倍。这种结构性差别导致农业缺乏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能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原因。同时,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所决定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民购买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使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遇到障碍。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结构性问题。 

  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的经营中增加收益;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保证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应对反倾销压力加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主要应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也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避免生产过剩矛盾的加剧。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