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解析: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来源:统计师    发布时间:2012-02-02    统计师视频    评论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2年统计师考试课程全面的了解统计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统计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1.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

要保持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通常只能借助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由于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因此,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刺激资本形成的政策、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和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资本的形成或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存量的持续增加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把经济增长提高一个百分点,资本存量需要增加几个百分点。资本存量的高增长需要持续的高水平的投资支出,而为了维持持续的高水平的投资支出,就必须增加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也包括引进外资。因此,一切影响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和引进外资的政策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然而,教育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如果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私人和企业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上选择的投资水平一定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显然,这需要政府对该部门进行投资。因此,政府对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门的投资政策是影响一国技术进步进而影响该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其它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和专利制度、受政府政策影响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以及产业政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

劳动供给也是影响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劳动供给的状况取决于人口增长的状况。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过高,导致劳动供给过剩,就会减少人均资本存量,从而必然使人均产出水平降低。相反,如果人口增长过慢,存在劳动供给的严重短缺,也同样会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人口增长率的高低通常是和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通常高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口政策,对于保持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1)科教兴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以后,目前又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已越来越被世界经济的实践所证明。

虽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但任何一种技术进步都是体现在资本或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中的,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依附的“外生变量”。因此,要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把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投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占优势的产业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占优势的产业结构转变。

教育是基础。要实现技术进步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进步依赖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专门人才,而且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社会,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虽然表现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一是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要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二是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

(2)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并签署了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经济增长离不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人,也离不开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供给,更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又是一个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汲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教训,不断认识和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选择。

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方式。所谓粗放型增长,是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如何测度经济增长究竟属于粗放型增长还是属于集约型增长呢?我们可以用索洛 的余值法加以测度。

假如不存在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完全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即在粗放型增长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生产要素增长率即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高低,于是就有下列方程式: .

例如,如果劳动产出弹性为0.8,资本产出弹性为0.2,全部要素投人量增长4%,则经济增长率即为4%=(G=0.8×4%+0.2×4%)。显然,4%的经济增长率完全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增长的结果。完全由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生产要素增长率为4%不变,而经济增长率却为10%,经济增长便出现一个6%的“余值”=(10%-4%)。余值的出现表明,10%的经济增长不仅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结果,也是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结果。这时,经济增长就不仅仅表现为粗放型增长,也表现为集约型增长,因为6%的经济增长无法用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来解释,它只能是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究竟以何种方式为主,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是由该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一般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是,当一国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并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后,经济增长方式就应实现转换,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我国经济经过了50年的建设和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已逐步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如此。特别是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依靠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铺摊子”、上项目,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维系经济增长,不但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经济增长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会越来越多,这种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对资源的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的,从而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同时,当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实现了既定技术水平下的规模经济以后,若继续增加投入,只能导致规模收益递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