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学习动机

来源: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2-03-28    教师资格证考试视频    评论

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一)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的主要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和意向是驱使主体学习的根本动力。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作用,称为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或学习驱力。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中的基本构成成分。它直接制约着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是学习积极性的三个主要心理状态,它们都是和学习需要直接相关的。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三因素构成。认识需要是一种“要求知道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说,认识需要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需要。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接受刺激获得知识为满足。好奇心就是它的表现。认知需要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需要。
交往需要指的是“个体希望获得长者或承认其独立意义的群体的赞许或受纳,并从中获得替代的或派生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它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学习作为赢得赞许或受纳的手段。交往需要是一种间接指向学习的学习需要。如“羡慕学生的地位与外表”,“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希望”、“争取入队或做个优秀学生”等。
自我提高需要指由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也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比如“升学”、“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追求个人名利”、“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等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主体自身产生的动力,学习活动就根本不会发生,以后,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心主导因素。有了学习需要,是否就必然产生学习积极性呢?驱力理论认为:“激发起一个动机就为执行某个行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或驱力,动机强就意味着驱力大,推动行为的能量也就大,而这最终意味着行为更多、更激烈、更持久。”
(二)学习期待及诱因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学习期待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学习的诱因是指激起需要的条件或满足需要的对象。因此,学习动机结构中的学习期待成分,就其作用来说,可称为学习的诱因。诱因理论认为:“行动着的机体懂得它的行为将有什么后果。因此,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希望得到的事情上和试图避免的事情上。……我们的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努力。我们的动机主要是想到行为的后果。……行为受诱因的激发而不是受驱力的激发。”这一观点走到了问题的另一极端。事实上,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把行动指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任何目标都不可能与需要完全无关。目标是由需要引发的。目标对主体的作用机制,就是使需要得到满足。因而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使主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发学习期待。学习期待使学习者的行动指向确定的方向,从而形成完整的学习启动机制。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的行动,常被各种复杂的动机所引起,饥和渴,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人的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生而具有的,一部分是由学习得来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从社会上说,不进行教育和学习,不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物质和精神活动就要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不能延续和发展。从个体来说,不学习就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要说发展和提高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社会和个体的这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它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先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习活动。有的教师善于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引起学生需要的感觉。如有的数学教师在讲相似三角形时说:“学了这一切,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一位物理教师在讲光电效应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路边上的电灯怎样能够做到不用人管,天一黑就都着了,天一亮都灭了?”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教学时,教师若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发生迫切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二)明确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盲目地学习,效率必然较低。比如,在教三角形、圆形和多边形面积公式时,使学生认清掌握了这些面积公式就可以测量学校教学楼、校办厂、操场的面积以及工厂的车间、农村各种庄稼地的面积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提高;学习地理,在讲比例尺时,讲清懂得了比例尺的换算方法,就能在地图上测出北京至任何一个地方的路程;学习生理卫生的某一单元时讲清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研究眼睛的卫生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学习目标讲得越具体越好。确定学习目标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可过于远大,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同时,应使远大目标与具体的目标结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因而学习的效果就差。
(三)了解学习成绩
使学生知道自己进步的成绩,也是引起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会促使学生努力的。比如,作文中老师的评批、眉批、在好句子上划圈圈、良好的评语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其他的作业,如书法、图画、数学、物理习题等,也都要及时批改,早日发还,并且要给予分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勿对学生的作业只批一个“阅”字,或罚学生将写错的字再写几十遍。这样会使学生厌烦学习的。
(四)积极的鼓励
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评价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而不及时的评价在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面的作用较小,因为在学生意识中完成任务时的情境的印象已经比较淡薄了。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要注意,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的缺点的倾向,从而引起消极的结果,而在责备时也要采用巧妙的方式,即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竞赛的方式,有个人竞赛、自我竞赛、团体竞赛、有奖赏的竞赛和无奖赏的竞赛等。这些不同方式的竞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个人竞赛是指个人之间的竞赛,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把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利用竞赛的方式,控制组不用竞赛方式,对两组同做数学测验,先后测验多次,每次的成绩,实验组远胜于控制组。平均起来,实验组的效率高于控制组40%。个人竞赛固然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竞赛会引起学生的嫉妒心理,或者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因此,教育学生还是要采用自我竞赛和团体竞赛的方式来代替相互竞赛的方式。
自我竞赛,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即以今日的我,和昨日的我竞赛。教师若能使学生知道自己每月的成绩,并且鼓励学生打破自己上月的成绩,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经验的老师,就是利用插红旗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
团体竞赛是组与组、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重在集体的合作,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完成团体的任务;团体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团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不至造成妒嫉的心理。但是要注意团体竞赛不要经常进行,长久地进行团体竞赛其效率就会降低。因为在团体竞赛中,个人没有地位,时间一久,团体竞赛的效果往往不及个人竞赛。团体竞赛还要考虑到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助长”,例如一个人做事,觉得孤单寂寞,效率低,若是几个人在一起工作,效率就高;同样的情况,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比一个人单独学习效率高。另一种是“社会的抑制”,就是说有些人在团体情境中,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年龄小、胆小、神经过敏的学生,一到了团体的情境中,便会紧张万分,手足无措,因而影响工作的效率。有的学生唱歌或朗诵,公开表演时不如单独预演时的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①
(六)期望与评价
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在学校中,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即自我抱负)。这两种期望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适当降低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期望太高,不容易达到,达不到情绪就会低落,失去信心;期望太低,会促使学生讨厌和逃避学习。这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积级性。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恰当的期望。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对行为的评价,通过表扬与批评反映出来。另外对学生的评语,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对加强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2000多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与实验。①他把每班学生分成三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而无评语;第二组除标明等级外,还给予顺应的评语,即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评语;第三级则给予特殊的评语,如得甲等的,评以“优秀,保持下去!”凡得乙等的,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凡得丙等的,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对丁等的,评以“让我们把这个等级改进一步吧!”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学生后来学习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
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如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
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如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的评价作用大,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一点鼓励与表扬。
(七)成功的满足
一件工作成功之后,若得到满意的效果,可以引起工作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就会使他下次更加努力。成功能使人心满意足,成功能使人向前努力。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相关链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学习理论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学习理论流派的介绍

试题推荐: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在线自测模拟题 历年真题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习题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

上一页123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