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三章

来源: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2-03-28    教师资格证考试视频    评论

五、简答题
(1)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其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其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凶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六、论述题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问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讲行。

相关试题: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一章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二章

2011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上一页123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