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章节习题:第四章教育目的

来源: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2-03-28    教师资格证考试视频    评论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四、论述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现实中,在某些受教育者身上,的确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逆向或异轨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制定的。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3.(1)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4.在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上多少生动的事实证明,好的小说,好的电影、电视,好的歌曲,好的绘画,好的戏剧,如果和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会在培养年青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操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同素质教育一样,同一般的文化教育有联系,但有区别。它们是有质的差异的两回事。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学会正确处世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旁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上一页678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