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

来源: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2-03-28    教师资格证考试视频    评论

本文导航
  • 第1页:一、单项选择题
  • 第2页: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3页: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 第4页:答案: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
  • 第5页:答案:四、论述题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1)三结合教育的内涵。
三结合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协调、形成合力,对学生共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2)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不能够互相替代,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三结合教育的基本形式。
三结合的基本形式有: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④教育讲座。
30.【答案要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是“学生主体观”,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和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他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能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

特别推荐: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10套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汇总

上一页345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