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基背景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弱化问题探讨

来源:土地登记代理人    发布时间:2013-04-16    土地登记代理人辅导视频    评论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结构在良性状态下不断弱化直至最终破除。结合当前中国实际,通过对国内外可行性模式的借鉴,可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两个方面探讨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可行性方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绕不开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尽快在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勺偏向对资本资源的配置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宏观至济政策,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首要问题。
  1.改革二元财政体制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我国的二元财政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长期从农村取得的财政收入大于对农村的投入。其次,规模较小的乡村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享受税款抵扣权,相反,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享受税款抵扣权,计税额按规定税率计算。第三,同样是国家行政事业人员,城市用于这部分人的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则由农民承担。第四,义务教育费用,城市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受地方财力的限制,最后由农民自己负担。第五,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而农民则不能享受到任何以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保障。第六,由于国家关于大江、大河的整治,防沙、固沙工程也属于国家财政的支农范围,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大量本该用于农村发展的财政资金却用在了这些工程上。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农业平行发展时期,分税制的财政制度改革为消除二元财政制度提供了契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为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规范的方向。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渐消除二元财政制度:
  首先,促进城乡税收制度统一,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划分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实行中央对地方、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此同时,通过扩大地方税收规模,增强地方政府预算自求平衡的能力,扩大地方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执法权,确立各级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等途径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其次,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要做到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要改革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形式,实行补贴、贴息、以奖代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支出方式,建立农业投入的诱导机制。同时,还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检查评估的力度。
  第三,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通过强化县级政府职能,弱化乡镇的职能,把乡镇建成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推行并乡、并镇,大量削减乡镇行政人员。
  第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的财政收入来源,调整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方式,从而促进县乡财政收入增加,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应通过调整现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县乡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使其有财力进行农村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及农民税收优惠,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改革二元金融体制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我国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宏观金融的服务方面来看,中国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非农产业,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而由于为农村服务的金融品种与农村的需求差距增大,这些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贷款程序复杂程度也增大了农民贷款的难度。这最终造成了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吸纳农村资金的机构不断增加,而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却反而在收缩,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城市。从农村金融内部方面来看,农业银行、农村 信用社成为农村的主导型金融机构。由于其低利率形成的旺盛的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种低利率的借贷在有可能导致腐败的同时,由于不按商业原则运作,不仅浪费了有限的金融资源,还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最终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补给不足,资金外流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农村资金供需结构脱节,支农效果正在不断弱化,同时,也导致了体制外民间金融活跃,农业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农户金融服务供给的问题。
  第一,要拓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范围,实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有区别的商业化模式,从而达到完合开发、农村扶贫脱困、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更多职能。尤其在业务品种上,应以中长期低息贷款为主,以弥补农村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不足。
  第二,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乡村企业和农户贷款的主要供给者,政府要抓住产权改革这个关键,按标准的合作制原则更好地发挥它的支农作用。可以在利率确定上给予其更大的浮动空间,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资金供求状况。在税收方面,为满足它的非盈利性,可以暂时不对其征收营业税。同时,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一次到位的补贴方法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为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其创造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为了提高它的抗风险能力,应多渠道实行增资扩股,其社员除农民外,还可吸收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体参加,扩大组织经营基础。
  第三,政府、中央银行和财政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促使农村金融部门坚持为农村服务。
  一是要维护农村金融市场,切断农村资金外流通道。要通过大幅度降低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的转存款利率,从根本上消除其不计成本高息揽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减少邮政储蓄筹资额,减少农村资金过量外流的目的。要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储备和在上级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存放,增加可用资金量。要建立财政对农业信贷的补贴制度,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资助金融机构核销农业贷款呆账,鼓励和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
  二是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要通过增加对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长期再贷款,允许农村信用社开办再贴现业务等货币政策操作,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允许达到一定资质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全国性同业拆借市场融通资金,以灵活调剂资金余缺,适应支农服务对资金的多样化需要。此外,还应考虑地方政府将各类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及周转金存放农村信用社,协助信用社多渠道组织资金,进一步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是要调整金融部门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在农产品生产上,从主要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服务转向逐渐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在农业经营规模上,要从主要对小规模生产者的服务转向对具有规模效益的生产者服务。在农产品市场上,要从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的服务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服务。在农业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上,要从主要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转向逐渐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及小城镇建设服务。
  四是要放宽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人条件,放松民营金融组织市场准人限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应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以稳健经营为特征,以盈利性为目的的股份制中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应放松对民营金融组织市场准入的限制,因势利导地在农村建立起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使这些民营商业银行享有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的权力与义务。
  3.调整开放战略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加入WTO对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可以借此引进国外的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时间。
  首先,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保护农业的政策和法规,促进农业发展。一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建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农产品市场的能力。二是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全面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保障。三是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和农民抗风险能力。农业保险由于其产业特点导致其赔付率过高,经营者不得不大大缩小保险范围,减少险种,造成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形同虚设。因此,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
  把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列入政府农业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
  其次,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水稻、小麦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不具有优势,但在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品等劳动密集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因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保持储备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础农业以外的农业经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同时,还要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把成本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地域上看,东部土地资源稀缺性较为明显,应充分利用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等;中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应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西部应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产品。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