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辅导精品讲义3

2012-07-20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

  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选择)

  (1)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2)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3)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4)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5)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6)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21、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

  (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2、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性=客观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2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

  2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26、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