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必杀技:《毛概》考点预测(18)

2012-07-20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考点1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5年底,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了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冒险主义。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考点2 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1)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作为第一重要问题提炼出来。毛泽东首先肯定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加重一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更多更快些。

  (2)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3) 1962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4) 以重工业为主,同时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考点3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为1978年开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①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久,他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②“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③“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指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④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子恢等提出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产资料处理方面可以实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可以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肯定,予以支持。

  (2)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中共八大后,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完成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务,中心内容和总的精神是:适当调整中央同地方、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将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