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一个无根和漂浮的群体

2012-07-15
  EMBA软着陆
  EMBA发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本是一个舶来品,正式登陆中国还不到8年的时间,国内EMBA项目开展的良莠不齐已经说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尤其是对2009年新增的第二批EMBA院校来说,还可以算作一个新生事物;另一方面,EMBA教育在国内经历了“七年之痒”,已逐渐被大众接受和熟知,“步入寻常百姓家”,其社会认可度正在逐渐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彰显,虽然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诟病。综合衡量其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不知不觉间,EMBA在国内已经实现“软着陆”了。
  EMBA群体的无根性
  笔者认为,EMBA群体的无根性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根基不扎实。毋庸避讳,囿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内不少EMBA学员本来是游离于甚至是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的,是被社会体制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原本与高校无缘——这是他们不能承受之痛,也是很多人去攻读EMBA的缘由。
  第二,漂浮的过客。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终了大学之梦,虽然可能要付出比传统教育高的多的成本。但是,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更像一个过客,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并没有在象牙塔里扎下根,他们还在漂浮着。
  EMBA群体的归属
  第一,自我认知。在重返校园之前,他们已经完全被社会化了,他们已经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他们有不同的自我认知,他们有不同的社会符号、“名片”、身份和属性,他们不明确或具体的属于某一群体或圈层,他们不时会有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第二,社会认同。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认同的矛盾中,他们没有归属感,虽然他们很想把自己和就读的院校联系起来,但是事实是,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刚刚进入状态,还意犹未尽就要面临离开的现实,每每思虑至此,他们总是颇有感慨。在相对较高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下,失落的感觉难免涌上心头。
  给EMBA一个家
  据粗略估计,目前国内有EMBA教育背景的群体已达5万之众,虽然他们都拥有众多的光环,但是百战归来,他们渴望、向往并最终要回归正常的生活。EMBA这个新的社会符号的统御,为他们终结其自由漂浮的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和通道;“EMBA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他们扎根。我们大声呼喊:给EMBA一个家!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