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综合报道:高校院长谈EMBA

2012-07-15

  前言:                 
  商业让人富有,思想给人自由                 
  ------未来的商业教育机构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商业。而无论后者是前者的因还是果,我们都需要伟大的商业思想。                 
  和五百年前的西班牙、四百年前的荷兰、三百年前的英国、两百年前的美国、一百年前的日本、五十年前的亚洲四小龙一样,中国的商业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力量之一。我们似乎由此看到了下一个英雄时代的曙光。                 
  但是,这种崛起带给我们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粗俗的傲慢。                 
  如果商业就是为了生存而竞争,适者生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善而是力,不是谦卑而是高傲,不是利他的慈悲,而是果敢的智慧。强壮便是至上的美德,而柔弱就是最大的缺陷。问题是,我们真的很强壮吗?而且,如果我们有一天强壮的让人害怕,那么,也许就是我们走向崩溃的开始。                 
  所以,我们不必乐观得近于肤浅。                 
  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以至于颓废。我们身边的众多知识精英正孜孜不倦地为商业机构提供思想援助。中国的商业管理教育机构也正呈暴发式增长,以至于它们自身也开始出现对竞争的焦虑、对前途的迷茫。而在我们这个热衷于“论道”的国度里,管理这个更接近于科学的社会科学,往往被当作哲学来研讨,但囿于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统,哲学也往往被演化成艺术,或者是商业伦理学。                 
  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探索了。我们借助中国EMBA学位被正式承认五周年的机会,邀请重要商学院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思想可以点燃商业;思想还可以创造神话和诗歌。我们期待他们领导的商业教育机构早日成为浩瀚的商业天幕上闪闪发光的思想明珠。                 
  谁有资格登上EMBA讲台                 
  给EMBA讲课的教授被半路轰走,学生自己上台授课。这是教授不受EMBA学生欢迎的极端例子。学生需求是衡量教师好坏的惟一标准吗?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登上EMBA讲台?如何吸引、培养各方都满意的教授?这是中国各商学院非常头疼的问题。2007年10月20日,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就商学院的师资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以下是有关讨论内容的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本论坛的主持人为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                 
  什么教授最受欢迎?                 
  齐大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什么样的教授是最适合的,这和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长江的定位从师资这一块,走的是像皇家马德里国家足球队一样,我们看哪个教授最符合长江的需求,最符合长江的使命,直接把他请过来,希望能够成为长江的一员。到现在为止,长江还是以华人的教授为主,从今年开始,也有斯坦福的教授,完全是老外,这可能比较符合长江的历史和定位。                 
  对长江来讲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管理教育方面的教育经历,或者说至少有一个在名校的任教的经历。到了长江之后,希望把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研究,系统的应用于教学。既希望教授对海外的研究有系统的理解,又希望传授给学员。                 
  蓝海林(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给EMBA教好课的老师,一定是有很强表现欲望的老师,希望得到学生掌声的老师,有很好的和企业家沟通语言的老师。                 
  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过去五年的经验,EMBA同学也有变化。早期外教大家是欣赏的。现在学员最喜欢的,就是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对中国的情况有掌握,能够和同学引起共鸣。                 
  汪海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                 
  我觉得美国的老师跟MBA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有启发学生思维,能够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老师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这就是好的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演进,中国有这么多大学和老师在他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所以中国的EMBA一定要有国际化,一定要有市场化。当有人走进中国的时候,我们并不害怕竞争,所以我们对未来要有信心。                 
  应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第二,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第三,具有丰富的本土企业的实践经验。像浙江大学EMBA尤其重视后面一点,因为我们的特点非常鲜明,就是以民营企业家为主。民营企业家从自己没有到有,一直拼搏过来,他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上都非常的清醒,认识的非常清楚。所以很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说服不了这些企业家。所以我们那里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上课,遇到下面学生激烈的反对,学生们举手发言,甚至有半堂课下面的企业家上来讲。对这一批精英企业家来说,不像平时拿个2006年的案例就能应付了,绝对应该是最前沿的案例。对EMBA学员来说,后面一点非常重要。                 
  刘震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厦大对老师的要求有三点:第一,必须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好;第二,必须有厚实的科研基础;第三,有良好的授课技巧。但授课技巧并不等于说要像演员那样在上面表演。                 
  商学院的老师一般至少有两类,第一类老师是实践非常好,第二类老师是讲课非常好。这两类老师都是我们需要的。中国的很多商学院教授又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分工不是很明确。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太好的。                 
  陈继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一般来说,作为EMBA的师资,首先要有国际化的背景。我们说国际化的视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对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军事、国际社会、国际宗教等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了解这些之后,我们的教授在给中国EMBA学员上课时再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就是大家说的本土化。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转轨时期,很多国际上标准的理论拿过来就用行不通。                 
  第二个是案例。如果作为一个EMBA的教师不懂实际,或者对实际案例分析得不是那么深刻、从管理学理论上站不住脚或者从现实的状况中切入得不够准确,那么我们的EMBA学员听课就会觉得收获不大,对EMBA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质疑。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员的水平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欢迎的不一定是好老师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只有优秀的教授并不必定意味着EMBA的项目品质就高。办学理念是商学院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商学院,或者一个EMBA项目,涉及的不只是个体的教授,而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比如,EMBA项目的目的是系统性地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全面管理素质。那么,项目的定位和目标,课程的设置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案例的研究,教学管理,等等各方面,都是这个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                 
  我认为“教授多栖”的现象具有比较多的正面意义,可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共享师资资源,这也能提高中国EMBA教育的总体水平。同时,这种现象并不会使得各商学院的EMBA趋向同质化。商学院的特色取决于它的办学理念和项目的整体品质,EMBA教学的差异化也在于此。                 
  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我觉得首先要区分学员喜欢的老师和作为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需要什么老师,这是两回事。因为学员喜欢的老师,来的学员是参差不齐,他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评价老师。第二,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作为一位老师首先是他的理论素养,另外是实战性,了解中国转型时期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去运营。第三,创新知识、整合知识。第四,演讲技巧。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