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之后,中国企业家深造之路

2012-07-15
  自1840年至今的中国近代史,仿佛是一场历经160多年的历史大潮汐。这股来自西方的强大潮汐,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与深度冲洗着有着五千多年深厚历史的中华文明。在这股大潮中,有多少华夏儿女,随潮起潮落,最后淹没在汪洋一片的蓝色大海之中。在大潮的洗礼下,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已经变得非常松软。曾经颠扑不灭的伦理纲常,颠覆了;曾经和谐安详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曾经引领人类风骚的智慧与激情,也在西洋潮水猛烈的冲刷下丢掉了。今天,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要在这块“土地”上搞建设、盖“高楼”,该从何处着手呢?                 
  在中国搞建设有点像在新加坡盖楼房。新加坡很多土地都是围海填沙而造的。所以在盖楼房之前必须先打“桩基”,桩基要一根接一根地锤打至地底深处的岩石层。楼房只有建在桩基上,才能保证百年不倒。由此给我们启发,中国企业家要在中国搞建设也必须找到合适的桩基;如果没有合适的桩基,我们就必须像新加坡盖楼房一样,重新从地面开始打桩基,直至中国历史文化土壤的深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不能在潮汐的水面上盖房屋,更不能在松软的沼泽地上起高楼。我们的事业要做多高,我们的基础就必须有多深。                 
  反思西方文明                 
  所谓“西方的潮汐”,实指来自西方的文明文化的入侵。西方文明是在船坚炮利的挟持下输入中国的。这股势头至今仍然强劲。有专家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似乎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彻底摆脱中国落后的命运。这种论调伴随着“西方中心化”思潮,成为主宰思想意识领域的主流文化,MBA/EMBA教育体系的引入及其中心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如今,“西方中心化”思想已经显示出极大的弊端(这种弊端其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暴露),产生了一系列怪现象和洋问题,譬如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教条主义、物质主义、科学主义、流行文化等等。被动的盲目的迷信西方文明,并不能把中国带入现代化的轨导,现在,是我们反思西方文明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从“站在中国搞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文明,区分精华与糟怕,区分适用的与不适用的,然后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我们不能在“西洋的潮水”上搞建设,但可以汲取他们的营养。在西方潮汐中挣扎的中国企业家,如果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及时反思,勇于超越,必将引领中国经济的未来。                 
  探索扎入历史文化土壤深处的桩基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对于西方文明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不难发现EMBA之后,继续深造发展的路径。有没有中国企业家赖以建设的桩基呢?回答是:有。在这里至少可以找到四根扎入中国历史文化“土壤”深处的桩基。                 
  首先,中国企业家必须学习《易经》。《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影响了中国近八千年的历史,渗透到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经典中,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现代的中国人,即便我们不学习《易经》,我们的思维中,我们的行为上,也无不受《易经》思想的影响。我们不主动学习《易经》,就会被动地受其影响;我们不去把握《易经》的精华思想,以驾驭新时代的新问题,我们就会被动地受《易经》糟粕思想的迷惑,制约自身的发展。《易经》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产物,其思想的深刻性并不因为年代久远而逊色。《易经》之所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它揭示的是宇宙系统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在人类远古时代,更容易为人们整体地加以把握。在纷繁迷乱的当今世界,人们的认识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确,却难以从宏观上把握至简至易的宇宙大原则、大规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学习《易经》的人士,通常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次,中国企业家必须学习“经、史、子、集”。有些企业家不研究中国历史,不学习中国文化,他们是很难盖起百年不倒的高楼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高楼的地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另一些企业家学习中国文化,却喜欢从儒、释、道三家之言入手,这虽然是个进步,却有失偏颇。严格说来,中国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融合文化,是不分家的文化。儒家、道家、释家只不过是后世学者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划分的,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开的。按清朝《四库全书》的划分,把中国文化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可能更为妥贴。中国企业家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才能够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殿堂。经者,经典也,如《十三经》、《佛经》等,记录了大量古圣先贤的经典思想。史者,历史也,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曾经哺育的人,曾经发生的事,对于处理现实的人和事,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子者,诸子百家的言论。学习各朝各代的圣人贤人的智慧思想。集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皆中国文化之内涵,对于修身养性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企业家必须学一点“中医”知识。中医对于企业家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中医可以指导企业家个人的养生和保健。许多企业家在长期透支身体的情况下工作,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况。没有很好的身体,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身心不健康,就难以成大业。中医在养生保健问题上有很精到的建议。其二,中医许多思想可以运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医”与“相”之相通。用现代话说,就是中医之道与管理之道相通。中医对“病”的认识,“望、用、问、切”的方法,辩证论治的思想,系统调理与平衡养生的原则等等,均可用于企业经营。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复杂生命体。中医养生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中国企业家不能不学习“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逝世才30年,毛泽东思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中国文化高峰。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牺牲了几千万人的代价,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铸就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扎入中国历史文化土壤深处的桩基,而且批判地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智慧体系。毛泽东及其战友在革命战争年代,用心打造了两个生命型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与红军组织。这两个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思想财富,包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宗旨、统一战线的整合思想、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民主集中的组织文化等等。毛泽东还从哲学高度对战争年代的革命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集中体现在《矛盾论》《实践论》等著名篇章中。毛泽东的著作至今仍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企业家应该站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抛弃“毛泽东思想”搞建设,不仅会事倍功半、走弯路,甚至有可能走向死胡同。                 
  总而言之,上述几个方面,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深造修炼的必修课程。目前,在中国企业家培训市场上大量充斥的MBA/EMBA等课程,实际上不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核心课程。所谓中国特色的EMBA,不过是以“文凭”和“人脉”为主的特色,至于其内容则很难在经营实践中得以有效的应用。然而,本文所列的这些课程,却是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不能不学习的。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幸的是,现在的培训行业在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显得太过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进行行业研究和课程开发,本文所述的这些重要内容,遭到了不应该有的忽视。所幸的是,还有一批有识之士,在用心研究中国企业家的实际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系统化的课程,全面提升文化底蕴,引领他们在扎入中国历史文化“土壤”深处的桩基上搞建设,缔造一个又一个有中国气派的生命型企业。                 
  “有本则昌,无本则竭”。在历经160多年风雨的文化土壤上建设百年事业并不容易,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企业家需要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为明天的企业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真正完成几代人产业报国的梦想。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