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MBA项目学费最高达33.6万 回报率成正比

2012-07-14

塑造商业“新世代”

关于商学院,有这样一个段子:学生对某家商学院不满意,投诉说,“我是客户,你们对客户服务不够好”,商学院老师回复说,“错了,你根本不是我们的客户,只是我们的产品。”

可以说,商学院教育确实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学员购买服务,而且支付的价格越来越昂贵;同时,学员本身亦是“商品”,其合格与否,关系的不仅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雇主的实际利益。商学院“中国制造”的整体品质,同样事关商业力量能否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继2010年启动“21世纪商学院竞争力调研”项目以来,21世纪传媒一直力图描绘出中国商学院的实力谱系、学生的构成特点以及生源市场对商学院服务的需求与评价,为学员和商学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见解。基于28所商学院、82个MBA项目、50个EMBA项目历时近半年的考察和5306份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7月6日,21世纪传媒发布了2012年度的商学院竞争力调研结果。

迎接“新世代”

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发现在于,MBA意向申请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而雇主群体中出现“国退民进”的现象。

目前,MBA毕业生和在读者的年龄区间符合一般常识的判断,其中,毕业生年龄多分布在36岁至40岁之间,在读者年龄多分布在31岁和35岁之间,但是,在有意申请MBA的人员中,25岁以受访者占比高达43.1%。这就意味,相当多的受访者计划在达到MBA报考条件即本科毕业3年以后,即开始报考MBA。

同时,年轻MBA群体的雇主中,民营企业未来会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对比MBA意向申请者、在读者和毕业生三类受访者,其雇主分布出现明显的“国退民进”变化。在已经毕业或仍在读受访者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从业人员还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但对意向申请者的调查显示,19.4%的受访者来自民营企业,该比例超过国有企业的18.7%,以及外资企业的10.3%。对MBA意向申请者中的广东样本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受访者(民营股份制企业和民营合伙企业)累计达到39.9%。此外,来自金融和制造业的雇主更乐于招聘MBA,两者相加占比约4成。

民营股份制企业正取代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望成为招聘MBA学员的主力,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开始产生普遍引入职业管理人才的意识,而其需求也值得格外关注。

调研显示,管理能力是受访雇主最看重的素质,其次为团队管理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知识掌握度并非招聘员工的第一标准,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企业,本地雇主们更希望选拔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兼具开阔视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民营企业而言,素质、能力导向可能更加明显,相反,学校品牌并非招聘单位雇佣和留用人才的关键要素。

与需求端有所差异的是,多数MBA意向申请者认为,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品牌是决定其选择项目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商学院学的是知识,但企业要的是能力,作为商学院来说怎么样满足企业的需求,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这是商学院要注意的方向。”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董事长唐学梅如此点评道。

同时,口碑将可能会左右年轻群体就读院校的选择。调查显示,毕业生推荐其亲朋好友的意向非常之高,MBA毕业生中,分别有39.3%和41.4%“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将项目推荐给朋友,而有意向者一般也会找毕业生做咨询。从这个角度说,商学院除了教学工作本身,加强与校友互动并提供良好服务,有助于提高申请者的数量。

可以说,前往商学院接受MBA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一代职业规划中的重要选项,商学院应结合其群体特征及潜在雇主群体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营销推广、校友服务等多方面有所应对。

学费“上行”

近年来,MBA学费一路上扬,“涨”声一片,尤其是名校的MBA项目,几乎集体迈入到6位数时代。在调研报告罗列的“综合评分前十位MBA项目”中,2012年项目学费全部在10万元以上,其中4个项目超过20万元,最贵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全日制MBA项目,达到33.6万元。大部分商学院将学费上涨归因于教学成本上升,比如师资、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增值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增加。

调研显示,就MBA的意向申请者而言,学费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项目选择不容忽视的因素,回答“影响非常大”和“影响较大”的受访者占比约7成。在中国,较少有企业会为员工的MBA深造支付学费,同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MBA意向申请者必须自筹学费。在受调查的人员中,51.9%的MBA意向申请者需全部自筹学费,32.5%的受访者会申请部分贷款减轻压力,全部由公司负责的受访者比例仅为1.5%。

考虑到MBA申请者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学费压力将是其中不少人的现实挑战。调研显示,除了“分数不够”,“学费太高”是导致MBA在读学员和毕业生未能就读第一意愿项目的最主要原因。高达78.9%的MBA意向申请者希望学费范围控制在5万-10万元,而名校的学费几乎全部超出理想范围。

幸运的是,商学院对于MBA学生的投资回报仍然非常高。调查从薪酬和职务两个变量来考察MBA教育的回报,发现MBA学生毕业两年后在薪酬、职务两方面均得到较好的回报。

数据显示,46.8%的MBA毕业生入学前年薪普遍在8万元以下,然而,目前薪酬超过15万元的受访者比例提高至69.4%;毕业三年内的学员中,只有7.7%的薪水还停留在8万以下,8万-15万的为22.9%,15万-20万的为15.5%,20万-30万的为20.6%,30万-44万的为16%,45万的为17.3%。72.7%的MBA毕业生入学前职务普遍是“经理及其他”,毕业三年内,仍处于这一级别的受访者比例大幅降低了26.8%。

而多数(超过7成)MBA受访者对其所在学校和就读项目也较为满意,甚至毕业生的满意度还普遍高于在读学员;将近5成的MBA学员对所在学院推荐实习机会、推荐就业机会和相关信息的状况表示认可(认为“较多”和“非常多)。

报告预测,由于中国MBA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普遍理想,商学院的学费将会持续处于“上行”通道。

输出价值观

根据数据分析,此次调研最终产生了中国十大商学院、十大MBA项目、EMBA项目以及值得推荐的特色MBA/EMBA项目,部分反映了中国的商学教育21年来的成果。

“在商学教育的技能层面,比如教学技巧、教学内容上,中国优秀的商学院取得了巨大进步,除了世界上最好的几家商学院以外,并不逊于国际主流水平,未来彰显中国商学院的特色在于培养什么的人,关键在于文化理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志学教授评论说,“当前中国社会与西方成熟的商业时代是不一样的,很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样时代。如果商学院培养的人才没有民族大义的担当,没有对世界格局的了解,不能咬紧牙关落实到自身企业的进化,恐怕本土商学院对中国的进步不会有太大影响。”

《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深有同感,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有“底层代码”,那些才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占到其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绝大部分,其次才是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多数本土商学院教授的更多是一种“表层代码”,甚至连“表层代码”都没有,就是“表层标签”。“商学院提供的教育应该70%都不是直接跟商业有关的,比如,日本一个商人的基本素质更多不是所谓的商业技能,德国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商学院教育并不那么发达,可是企业的竞争力整体很强。最终,正是人的基本素质、‘底层代码’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

吴伯凡呼吁中国商学院应该定位在“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商业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策源地”,并建议从传统智慧中汲取更多有价值的养分,“现在所谓‘中国式管理’,其实多是一些相当草根、野蛮生长起来的商业技巧和一些潜规则、潜管理,并演变为一种‘流行帛,比如机场书店里头宣传的所谓‘营销大师’,而商学院尚未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让大家接收到真正的管理思想。”

中国商业领域大量败德行为的发生,正要求商学院在传授商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即形成和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有评论者注意到,在美国,但凡安然事件、次贷危机等一出现,公众就会兴起一波“商业道德”的质问,商学院内部也会有一轮反思。事实上,将部分商人的败德现象全部归罪于商学院肯定是不恰当的,但是,借此进行集体反思仍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教育在构建商业生态的底层结构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由于商业力量的新世代涌动着接收商学教育的热情,本土商学院在“正本清源”、塑造价值观方面的使命就尤其显得迫切了。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