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书店“硝烟味”很浓:价格战,何时休?

2012-05-04

  网络书店:价格战,何时休?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几大网络书店之间的“硝烟味”很浓。

  硝烟起于4月18日,京东商城京东推出图书音像全场“满三百减一百,满一百送一百券”,外加个别套装丛书的团购活动。其他网络书店也紧随其上。当当举办了“第六届网民读书节”,口号是“折上再折,多买多折,折后相当于半价,让流氓券见鬼去吧!”,具体活动为“满118元88折,满218元85折,满918元8折”。紧随这一促销活动,当当把“五月风暴,满200立减100”的广告早早置放在网页的显要位置,准备把价格战密集地进行到底。相对于这两个老对手,卓越则稍显矜持,只推出“满百减二十”的活动,化整为零,将目标对准零敲碎打的“散户”,而且打的是“持久战”,活动将持续进行一个半月。

  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出版于2011年9月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五本标价为160元。京东商城推出团购价是59元,合计每册11.8元,是定价的3.69折。如不参加团购,而选择“满三百减一百”,读者最低可以以73.6元的价格购入这一套装,相当于4.6折。该套装的当当网定价为6.9折,110.4元,同时可参加当当的“满额折”活动,即在购书额满118元后再享受8.8折,为97.2元。卓越则将之定在6.5折,104元,再加上“满百减二十”的活动,实际价格为84元,接近半价。而在以为图书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新华书店网上书城“文轩网”上,该书的折扣基本为6.9折,110.5元左右。出版不到一年的新书即有接近半价的折扣力度,出版时间更早的书籍更是沦为“白菜价”。在京东同时开展的还有“

  5块钱淘一本好书”、“绝版好书抄底价,2折起4折封顶”、“春季读书惠,定义囤书小主义,低至2.5折”等活动,这些活动同时参加“满三百减一百”的活动。一套5册原定价125元的《小松鼠自然科学书系列》,网络售价已是原价的3.8折,加上“满三百减一百”的促销,最低可以以32元的价格购入,相当于2.56折。

  “疯狂促销”确有效果。在微博上搜索京东本次的促销活动,一下子“凑”四、五个单子的读书人不在少数。以记者眼见为例,五、六个人的办公室,一上午便凑出五个“满三百减一百”的单子。第一天下单,第二天便准时送达。收到一堆不知需要多久才能阅读完的书籍后,一群平日就爱买书的人还在嚷嚷着要不要再凑上一单,再“捡个便宜”。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样的折扣力度确实很“便宜”,但关于电子网站“亏本赚吆喝”出售图书的说法不在少数。电子网站为何如此热衷“打折”?显然,图书销售并不是网站的最终目的,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图书价格透明,单价不高,人气旺,消费者质量又普遍较高,网站通过低价销售图书,可以树立整个网站的低价形象,以达到拉动其它产品销售的目的。于是,才有这场已延续两三年的价格战;才有了去年年底,苏宁易购抛出斥资1000万元开始“0元售书!买多少送多少”的重磅炸弹;才有以超市用品切入电子市场的“1号店”在近日表示,今年将重点推出图书、进口食品等品类……

  疯狂折扣,亏本赚吆喝,显然是借“图书”的名头展开的电子商城间的生存战。当当网总裁李国庆最近在公开场合“炮轰”京东商城的资金链即将断裂,支撑不过这个年头。而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不甘示弱,立即表示资金账户超过60亿。只是,这场将图书推在第一线的消耗战能够持续多久?当财大气粗的电子商城大打折扣时,纯粹以图书为盈利点的网络书城显然无法与之一较高下,富有个性而小规模的网络书籍销售渠道是否有足够生存空间?

  作为消费者,一边无法拒绝低价诱惑、加入网络“拼书”、“抢书”的行列,一边也存在困惑和忧虑。一个叫“糖豆豆”的网友在微博上就在感叹现实悲哀:新旧书一个价,京东搞活动,满300减100,买了套张炜的《你在高原》,为了凑足三百,同时还买了刘亮程的《新疆》,韩寒的《青春》,闺女两套图画书,光《你在高原》净重9.5公斤,按照斤两算,新书一斤也就9毛钱撑死。而旧书上门收是6毛,差价3毛。

  四月将尽,五一又至。又是假日,这场没有规范、没有约束的价格战显然还将继续下去。而价格战的最后赢家会是谁?短期看来,网站赚了人气,出版社卖出了书,读者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了最多的书。但长期以往,当购书人越来越习惯于5折、6折甚至3折的书价时,面对实体书店最多打到8折的书籍时,他们会更多地摇头离开。这会不会导致书价的虚高、写作者积极性挫伤?等等。于是,有读者深深感慨,出版阅读这条原本脆弱的生态链,会不会在某个环节忽然断裂,实在令人忧虑。

  他们太强势,我们太弱小

  不久前,一位图书公司的朋友把QQ签名改得格外幽怨:“这样的环境,中小图书公司如何生存?”记者与他之间有了如下对话。与许多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的大型图书公司相比,更多的中小型民营图书公司似乎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扰。

  记:你们公司目前规模多大?友:一共30多人,与书直接打交道的编辑在10名左右,其余负责营销、发行、财务等工作。

  记:主要做怎样的书?友:一类是社科类,说白了就是励志、家庭教育等出版社所谓的“市场书”,也就是市场上更能卖得动,但出版社出于维护品牌形象、书籍质量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做的畅销书。另一类是小说,主要是悬疑恐怖和青春言情,因为这两类拥有稳定销量,有固定的读者群。

  记:那么说,挑书的方向是“向市场看齐”?友:也不能这么说。做图书公司的,大多有自己的出版理想。但很多目前都迫于生存压力而做一些有固定读者群、固定销量的书。打个比方,同样一本小说,如果归类在成长小说,最多只能卖几千册,但如果作为纯言情来卖,就固定会有一万册左右的销量。我们也很无奈。

  记:你自己也跳槽了好几次吧?是不是跳槽情况在中小图书公司比较普遍?

  友:前两年可以说是出版行业跳槽高峰期。一方面出版社改制,新设立了很多职位,比如策划编辑之类,还有很多小公司的兴起造成行业的工资水平有一定提高。最主要的跳槽因素还是薪资待遇,也有少数人会考虑自己做书的方向。总的来说,小公司可能缺乏培养编辑素养的土壤,也没有出版社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造成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与出版社相比,我们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完善编辑团队,只能依靠编辑的个人眼光和素质来选书。

  记:相对于出版社来说,你们的做书成本更大吧?

  友:是的。图书公司与出版社的合作中,有一些比较普遍的做法。有的只做内容策划,把内容做好了给出版社,由出版社来印刷发行,或者由出版社提供书号,图书公司负责策划、设计、排版印刷。印刷完毕后,出版社以非常低的折扣,从你这里买书,然后由他们负责走新华书店的发行渠道。

  记:这样你们应该比较省事吧?友:省事,但是我们的成本基本接近于出版社给出的折扣价格,也就是说这些书卖出去,基本是没有盈利的。

  记:那自己卖不就行了?友:有那么简单,我就不叫苦了。对于一本书来说,目前新华书店还是发行的主要渠道,而当当、卓越、京东等网店是第二渠道,接下来才是各地的民营书店。如果有实力和可能性,大多数图书公司还是想和新华书店挂钩的。新华书店对于出版社是敞开大门的,对于图书公司却有很高的准入条件,比如注册资本要达到500万,营业面积也有相应规定,并且需要出版物发行员中级职称等资质,这些条件对于一些小图书公司来说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就算你通过了这些条件审核,拥有了资质,也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一家家书店去跑,去“开户”,公司发行员不够的话,即使有资质,也运作不起来。就拿我们公司来说,跑了半年,开了十几家店,只能发个两三千册书。而新华书店普遍给书上架是6-9个月档期,到期后100%退货,他们不需要承担卖书方面的任何风险。对于我们来说,哪怕千辛万苦地把书做了出来,最短也要半年以后才能收钱。这期间任何地方资金链跟不上,公司就会举步维艰。当当、卓越这类网店,对于图书公司与出版社的待遇也不一样,图书公司需要给出比出版社低大约10%的折扣价,才能在网店上看到自己的书。

  记:许多书现在都以数字出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是否对于图书公司来说,数字形式能减少这种渠道中的不平衡性?

  友:数字出版的确是个大趋势,也是许多出版社、图书公司都想做的事。但是就以手机为例吧,目前最大的手机阅读平台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出版社与这个平台是自然对接的,不需要额外审核,但据我所知,目前取得这个资质的图书公司不超过十家。移动要图书公司拥有200本以上非教辅类出版物的数字版权,光这一个硬性条件就把许多小图书公司拦在外面。此外还需要提供作者授权书、各种合同、各种证明,再进行审核,而出版社只需要提供版权页。可以说,不管是书店,还是网店,甚至电子平台,都太强势,本身处于弱势的小图书公司,如果仅凭一点梦想和对书的热情,很难长远生存下去。实体书店:折往何方?

  近日,关于实体书店生存境况的新闻不绝于耳,“小朱书店歇业4个半月后明日归来”、“上海渡口书店或关门”、“上海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实体书店”……随着“4·23”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书店的命运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记者走访了沪上多家实体书店,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值得深思。

  现象一:实体书店成了网络书店“样板间”

  “咔嚓”,一名年轻女子拿起手机,对着木心的《爱默生家的恶客》封面拍照,随后走出书店,这是4月

  19日下午四时多,记者在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看到的一幕。工作日的这个时间段,书店内人流并不多。这名女子的行为并未引起他人的注意。

  记者了解到,这种拍摄图书封面的行为并不鲜见,以至于博库书城上海店不得不在店内贴出纸条,提醒顾客不要拍摄。这源于网络书店当当网继条码扫描后推出的最新功能:“图书封面识别”,即顾客用手机照下图书封面,就能够在网站上搜到该书并下单,如此引起许多实体书店经营者的不满,此前他们在与网络书店的价格战中处于下风,如今更是变相成为网络书店的“样板间”。现象二:“24小时书店”迎来“蹭睡者”作为沪上唯一一家以“24小时营业”为特色的书店,周末晚上,大众书局内与白天同样热闹。但晚间的大多数顾客主要以阅读为主,真正结账买书的很少。夜间的大众书局更像是图书馆,通宵营业显然给广大爱书人提供了一个免费的阅读场所。一直几近满员的咖啡座中,不乏脚边放着大号背包的顾客。靠墙一侧,有拎着行李箱的读者坐下来翻书。记者上前询问,答是“能待多晚待多晚”。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过,每天都有固定的几个顾客来书店休息睡觉,多是无处可去的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这些“蹭睡者”实属无奈,一般在不打扰其他顾客的情况下,书店方不会严厉劝阻。

  现象三:“菜市场书店”书籍论斤卖在福州路上走访书店,大喇叭的叫卖声吸引了记者,“特价旧书,十块八毛一斤”,记者看到,一间十来个平方的小书店内挤满了人,满眼都是“原版外文,20元一斤”、“学术类进口原版英文,18元一斤”、“少儿书,15元一斤”的告示牌……整个书店俨然一“菜市场”。记者在店中发现中华书局版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增订纪念版,定价42元,在店里卖10.8元一斤。走出店门时,“书店转行,图书大清仓”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记者联想到此前去徐家汇天钥桥路寻访企鹅书店不得的情景,一家运动品牌的经营店早就取而代之。那位热心经营书店的北大店主折往何方了?是不是在关闭书店前,他也黯然地在书店前挂起一幅“图书清仓”的标牌呢?(文学报)

  “2011-2012年度中国网络购物网站排行评选活动”启动

  2011年网络零售行业的发展可谓风起云涌。淘宝一拆为三,比价购物盛行,凡客诚品启动IPO计划、电商倒闭潮等等。在这一年中被人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电商寒冬”。而2012年寒冬现象延续。

  为了更好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有关协会、机构发起的“2011-2012年度中国网络购物网站排行评选活动”(www.100ec.cn/zt/11wgpx)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通过网友投票、媒体评审、专家评定、综合等一系列科学调查与评选方法对全国十二类、数千百家B2C企业进行最终评定。届时,评选结果与获奖企业名单将在《2011年中国B2C电子商务行业研究报告》中予以发布,并将通过全国各大媒体发布进行表彰。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