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境内发现的唯一龙袍

2012-02-07

重庆境内发现的唯一龙袍

明玉珍赤黄缎绣龙袍

熟悉重庆历史的人都知道,重庆历史上曾经做过三次国都:巴国国都、大夏国国都和国民政府陪都。明玉珍就是大夏国建国皇帝。

金庸先生所著《倚天屠龙记》为广大武侠迷所熟知,张无忌等众多明教英雄肝胆相照的故事脍炙人口。历史上,明玉珍是明教中一位英雄。

600多年前的元代末期,各地百姓揭竿而起,涌现出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等领导的起义军。明玉珍在湖北随县扯起旗杆,组织1000多民众起义,不久投奔徐寿辉,后被任命为奉国上将军统兵都元帅。

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从湖北沿三峡打到奉节、万州、重庆。1360年,义军内乱,徐寿辉被杀。1361年,明玉珍在重庆称王,派兵平定贵州遵义、桐梓,四川巴中一带。1363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正式称帝,以重庆为都。1366年,明玉珍病逝,年仅38岁。

明朝皇帝朱元璋灭大夏国后,把明玉珍的子孙发配到朝鲜半岛。如今,明玉珍在朝鲜和韩国的后人,经常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左右来渝祭拜祖先。

“龙年到了,看龙去!”龙年初一上午,家住江北区、年过6旬的陈先生特意带着孙子来到三峡博物馆看龙袍。前日,重庆晚报记者在三峡博物馆看到,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的大夏国皇帝明玉珍龙袍,围观者格外多。

这是重庆境内唯一发现的龙袍,安然陈列在三峡博物馆展厅,和记载大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的玄宫之碑一起,静静诉说着600多年前的历史。

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 张质 摄影报道

往事 江北工地发现古墓

说起当年发现龙袍的事,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李玲介绍:

1982年3月30日,位于江北区上横街的重庆织布厂在扩建厂房施工时发现一座古墓。墓中棺材的内馆中,发现一只小金杯、两枚小银锭及大量丝织袍服等。由于岁月的磨损和出土后的损毁,这些丝织袍服已经变成碎片。

4月6日,施工过程中完整出土了玄宫之碑。碑上记载,这是元末大夏国皇帝明玉珍之墓。

专家紧急出动,对墓葬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把所有丝织袍服碎片都找了回来。“专家判断,这些丝织袍服很可能是明玉珍的龙袍。这一大堆破烂被送进博物馆时,混杂有大量泥巴和腐烂物,散发出浓烈刺鼻臭味。”

抢救 修复龙袍耗时半年多

重庆市博物馆紧急成立了一个3人修复小组,赵芸就是其中之一。已经离世的赵芸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这些破烂丝织绸缎在地下长眠了600多年,出土后又遭遇损毁,又臭又脏。要修复龙袍,必须先对这些碎片进行清洗。可是,这些碎片又脆又粉,常规的洗衣粉、肥皂和漂白粉水都不适用,更不能像平常洗衣服那样搓洗、拧干。

专家们将丝织品碎片浮在蒸馏水上,利用水波荡漾的自然力量进行多次清洗。接下来,把碎片放在两张干毛巾中间,上下压水。再把压水后的丝织品碎片铺在厚厚的皱纹纸上吸水。然后,把碎片平铺在房间中,自然风干。

接下来就是修复。大夏国皇帝的龙袍式样,谁都没见过,龙袍又碎成了数不清的断条碎片,怎样才能把这些碎片修复成样式准确、花纹对路的龙袍,让小组成员伤了不少脑筋。

专家们按照布料的质地、颜色、花纹,将一大堆破碎丝织品分成20多个小堆。又去库房仔细观察明清帝王的龙袍特征,进行参照。将所有丝织品碎片熨平后,按照衣领、肩、袖子、前胸、后背等衣服部位进行更仔细的划分。最后,按照经纬线、花纹、撕裂痕迹对路等,一条一块进行拼接,前后搞了半年多才完工。

惊喜 专家整理出16件国宝

李玲说,从这堆破碎丝绸当中,当时一共拼出28件文物,其中16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可以称之为国宝。

这16件国宝中,有1件青色青锻绣衮龙袍、3件黄色黄缎绣衮龙袍。其中,青锻绣衮龙袍出土时覆盖在内棺上,取出时已经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补缀后衣长约137厘米,胸、背上绣有衮龙纹。另一件赤黄锻绣龙袍衣长132厘米,袖长120厘米,摆幅103厘米,前胸后背各绣本色衮龙图案。经过手工拼接缝合,是几件龙袍中修复最完整的一件,如今就陈列在三峡博物馆。

专家发现,在龙袍等部分丝织品上,都绣有两个很小的字:常口。专家估计,这两个字是作坊主人或是制作工匠姓氏。因为,当时大夏国没有专门制造龙袍的机构,只好找作坊师傅定制。

李玲介绍,由于明玉珍龙袍是重庆境内唯一发现的帝王龙袍,所以十分珍贵。为了保持龙袍的色泽度,龙袍保存的温度、湿度都有讲究。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壮丽三峡展厅内安置的湿度计和温度计显示,龙袍保存在温度为14摄氏度,湿度54%的环境中。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2018 我考网 http://www.woexam.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湘ICP备180231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447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