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社工奖获奖社工优秀服务事迹精编

来源:社会工作者考试    发布时间:2012-04-17    社会工作者考试视频    评论


 

 

    引言:2011年岁末,首届壹基金·社会工作奖表彰大会隆重举行,60余名在深圳社会工作行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督导及社工们受到了充满荣耀的表彰。市社协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更好地展现获奖社工风采,加强宣传推广,让社会各界、公众市民、广大同工更加直观、立体地了解获奖社工们的优秀服务事迹,特别征集了获奖社工们在工作中开展的典型服务案例,以小故事的形式与业内、业外朋友共同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社工的服务中,发现生活里的美丽,体会生命中的感动。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一】

 

成长岁月里的守望者

 

    天使有时是魔鬼的化身,魔鬼有时也是天使的化身。

 
    青春期很美好,但是一样两者并存。

 
    第一眼看到案主CC,在她身上表现出的可爱和对社工的信任感,让社工感觉没有距离,短时间内会猜想她因何事会那么执着地需要寻求社工的帮助。CC告知,是在一次社工进入到她班级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凝聚力提升的工作坊时了解到社工服务的,她妈妈也因为着急她目前出现的“妄想”症状的精神健康问题和接近三个星期无法医学治疗的“内分泌失调”问题,而提醒过案主,如果学校有心理咨询或社工,应该去与她/他谈谈。于是开始了社工与案主CC的辅导过程。

 
    当你了解案主的需要时,或许你也很想有这样一句呼喊,“请以青春的名义,困惑一次。”于是,假如你面对许多面临成长危机阶段的孩子,不要轻易放弃、判断和责备,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伴其度过,在危机中成长,魔鬼便是天使的化身。

 
    案主CC说话细声细语,交流时常互掰两只手的手指,眼睛望着社工时,眼睛会忽闪忽闪的,不过个头比较娇小,脸上长有雀斑,靠近时才比较明显。在陈述自身的问题时,会显得有些害羞,声音压得更低和更慢。

 
    “家,是我成长的港湾”。案主CC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影响的痕迹,家既是她成长的港湾,也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她目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自小受家人影响,信仰“天主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与生俱来需赎罪的价值观,对人需博爱和宽容。同时自小叔叔却教育她说,外在的环境很复杂,人都有邪恶的一面,学校教育中,部分老师痛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黑暗的一面,案主不可避免地受此价值观影响。于是与人交往的她,显得谨慎和观望,在盼望结交朋友与担心不被喜欢的矛盾心理间徘徊。

 
    “学校,是我成长的黄金屋”。案主初中毕业考前两个月,因与一个男孩子的恋爱影响到最终就读学校的选择,没能就读心中理想的高中,一种“愤愤不平”感,令其入读近半年后,心理都一直抵触接纳现有的环境,不喜欢跟成绩低的同学交往,由于感觉自己喜欢询问老师问题,而被同学标签和隔离,在有学习困惑时,转而不提问老师,自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这个问题,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并出现焦虑感,于是人际冲突也开始出现。

 
    “朋友,是我成长的双面镜”。在初中时,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让案主非常羡慕,长的很漂亮,成绩很好,朋友很多,还非常有个性,敢爱敢恨,就是这样一个“榜样式”的人物,让CC至今都梦想自己拥有这样的世界。于是越发感觉自己不足,对自己不满,想要改变。初中因恋爱也变得比较重视个人装扮,否则还是当初同学笑称连头发都不会打理的女孩子。案主希望通过良好的成绩来交换友谊,比如说辅导同学作业等,不过却延伸出焦虑感,因为心中有股声音,令其害怕同学们超越自己的成绩,并且感觉同学们想要知道她学习的方法,而时常关注她的行为,于是出现“被监视”的妄想症状,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学习好,才能有美好未来”的价值观,令其回家后,在哭泣一番后,要求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不许发出任何吵杂的声音,让其安心做作业,于是熬夜便是常事。

 
    “青苹果,有点涩,有点诱人”。前面有提及初中恋爱的问题,不过中考后,男孩子以案主不关心她为由而分手。两人就读同一所高中,邻班,两人的相遇总有些尴尬。案主学习好,男孩子就读高中后,成绩反而下降许多,每次公布年级考试成绩时,她总忍不住关心一下排名情况,于是觉得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又很希望可以帮助男孩子。而最近案主描述男孩有些变化,从陌生人的路过到有想与案主和好的倾向,于是案主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更加加剧。

 
    每一个案主背后总是有许多的故事,CC整个周围的系统都开始影响到她。社工在几次面谈中,采用倾听、同理的态度和澄清、提出问题等技巧,让案主的需要越来越清晰,同时也是这样对问题的描述中,案主也越来越敢于面对自己和提出自己的不足,于是成长就已经开始。“敢于调侃自己,其实是最大的幽默”,将许多的不足和心理的渴望摆在别人的面前,未尝不是勇气。社工透过鼓励,赞扬案主的行为,从而让其愿意一同去制定目标和履行责任。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如此指出青春期孩子处于的阶段。渴望同辈的认同,在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的冲突中寻找平衡,如果有良好的引导和过渡,孩子能习得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获得“忠诚”的品质,而这忠诚就像魔鬼一样,影响未来,执着地指引个体去遵守她/他认可的行为和价值观。所以作为社工,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和社会可以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给予多一些的关心和陪伴。
通过几次的面谈,与案主明确需要有:自我认同、人际交往和学习的注意力集中的需要,采取“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和手法,透过角色扮演,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修正案主非理性的信念,“虽然我不是最漂亮,但是一样可以很自信以及独立”,还赠送卡通故事篇“我很不一样”用于巩固CC对自我的认同。CC在面谈结束中,常有的一句话是“社工姐姐,我们可以拥抱一下吗?”CC也告知社工,由于社工的接纳、支持和关心,以及自信的态度,也感染着她,令其更有信心。同时由于社工跟进,而令其具有的信心和安全感,在一次医院检查中,心理内分泌失调得以改善。为了巩固她的进步,后期开始减少面谈的频率,改为电话面谈等,减少依赖和自我成长的内在潜能。

 
    作为社工,也更加清楚,除了技巧本身,社工的态度、自我接纳及自身的成长对于个案服务非常的重要。青春期的孩子,其实需要在“爱”、“关注”中接纳自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天使有时是魔鬼的化身,魔鬼有时也是天使的化身。青春的成长就像天使和魔鬼的矛盾体,在自我冲突中不断地认知、塑造。魔鬼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关卡,迷惘时,也许正是塑造天使的契机,社工可以是这道关的守望者。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督导金奖获得者 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初级督导 张晓园)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二】

 

恶魔吸毒者的回归

 

    我们经常说毒品是恶魔,而瘾君子就是被恶魔附体的恐怖群体。尤其毒瘾发作、发狂的时候,这是一群让家庭出现破乱的祸害,是妻子们心中的恐惧,是孩子眼中的伤痛,也是父母们心中难以治愈的重疾,还是亲朋们恨不能躲到远远的地方。

 
    一、因为吸毒,他们被恶魔拉离原来的生活轨道

 
    很多吸毒者的家人向社工倾诉的时候都说:“我的孩子是最乖的,小时候很聪明,工作后也很上进。可是现在,因为吸毒,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不愿意工作,脾气暴躁,为了拿钱买毒品,可以殴打父母、妻子和子女”;还有说:“成天无所事事,白天睡觉,晚上彻夜不归,好不容易回家就是要钱,找亲戚朋友都借钱,永远不会还”;“孩子看见这样的父亲会躲避,引为奇耻甚至感到自卑”。

 
    二、他们为何会染上毒瘾


    根据两年的社工服务,长期与吸毒者联络。得出以下几种染毒缘由:


    一是,交不良朋友,喝酒的时候被“下毒”,几次之后,染毒成瘾;

 
    二是,因为年少,对毒品没有抵抗意识,在叛逆心的作用下,认为自己吸毒不会上瘾;

 
    三是,因为工作、家庭、生活或者感情的变化,受到刺激流连夜店,被酒吧等场所的卖毒分子盯上,以毒品解忧愁后上瘾;

 
    四是,家庭背景良好,没有赚钱养家的压力,成天和朋友吃喝玩乐,觉得做什么都不过瘾,看见别人吸毒后醉生梦死的样子,好奇和尝鲜的心理出现,进而吸上毒品;

 
    还有最不能让正常人接受的缘由,那就是朋友的刺激,大家都在吸毒,自己不吸毒没面子,朋友都说自己:“没用,不敢吸毒”。

 
    除此之外,还有摆阔吸毒,治疗疾病和疼痛吸毒上瘾。

 
    三、吸毒后


    每个吸毒者都说,吸毒不像传说的那么飘飘欲仙。首次吸毒甚至有出现恶心,反胃,浑身不自在。但是上瘾后,会出现幻觉,一切都按自己幻想的进行着,感觉很美妙。而毒瘾发作后,不能及时吸毒,会有抓心的感觉,很迫切的想要毒品,并且会为了得到毒品不顾一切。暴力对待家人、自残、抢劫等犯罪行为都有可能出现,意识完全不受控制,为了毒品,什么都可以牺牲。

 
    在社工的案主中,小A就是毒瘾发作后会暴打妻子,用孩子威胁老人。清醒的时候,根本不愿意面对自己,呈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经常口出狂言:“我就是吸毒,就是不要脸,怎么样?你杀我啊?共产党也只能拉我戒毒,不能杀我的,我就是潇洒!”

 
    小A有爱他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和慈祥的父母。他曾经在政府部门上班,但是因为和朋友玩,看见别人吸毒很有派头,吸上毒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政府工作员沦落到靠偷摩托车买毒品,之后在飘飘然的状态下开车出车祸。惨剧并没有让他清醒并远离毒品,反而将魔爪伸向家人和朋友。暴力事件在家庭中不断升级,为了挽回失足的丈夫,妻子和老人一起监督他,可是只能得到更深的暴力伤害。亲人们一次次的宽容和保护只是一次次收到寒心的结果,最后朋友远去,家人也不愿意认自己。

 
    他们爱自己的老公,心疼自己的儿子。可是,当这个人毒瘾发作伤人害己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从来没有遇到他。

 
    四、吸毒者真的不想戒毒吗?


    社工和吸毒对象坦诚交流,得知他们也知道吸毒不好,很想戒毒。但是自己没有技能,工作找不到,生意不会做,朋友都是吸毒的,家人也伤心透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有对象曾经试着找工作,重新开始,但是微薄的薪水和毒友们嘲否的眼神一次次将自己拖回毒品旁。也有对象在家人资助下,去戒毒中心戒毒,但是效果不长久,容易复吸。

 
    从吸毒者口中,得知戒毒疗效最好的就是去劳教所,完全没机会复吸,而且每天有特定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回归社会后,的确没有吸毒的欲望。但是,因为各种诱惑和影响,很多人还是走上复吸道路。所以,毒品真的是“绝对不可以尝试第一次”。

 
    五、怎样逃离恶魔窟,回归正常社会


    无论是吸毒者的家人,还是社会学者,都在探讨怎样使吸毒者逃离恶魔窟,回归正常社会。根据长期经验,我总结出戒毒三要素:一是远离现在的生活圈,重建朋辈群体;二是找到正当职业,并在工作中获取成就感;三是坚定的决心和家人支持。

 
    我的服务对象中有8名的吸毒者,其中有一名对象小C,在出劳教所回家的当天,父母以死相逼,且自己暂时没有毒瘾后开始脱离吸毒朋友。在家人的资助下,小C悄悄去到另一个地方找工作,重新生活。由于新的工作圈比较特殊,周围都是知识分子,大家都有正常的生活和家庭。而自己是曾经吸毒被劳教,进过看守所的人。小C很羡慕同事们有清白的生活,很怕别人知道自己曾经吸毒被劳教而看不起自己。于是小C很努力的工作,并且不张扬的作风很快得到领导赏识,得到认可的小C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用他的话说,“这种感觉比吸毒更美妙,它让我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可以得到认可的”。接下来的日子里,小C继续努力工作,不知不觉就过去了2年,他发现自己真的一点也不想吸毒,父母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一切就像重新开始一样,并且小C顺利恋爱结婚,妻子得知他吸毒并成果戒毒后,原意接受他,和他一辈子。

 
    同样的案例还有2个,都是社工和家人长期给予对象正面能量。激发他们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责任,在每一次他们有所改善和提升的时候,及时带领他的家人一起肯定和鼓励他,用家庭的爱和责任来驱除毒魔。同时家人也在物质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信任,为孩子转移生活区域。我的8名对象中有3名在家人的支持下,远离曾经的生活圈,以一个新的心态和生活圈重新开启了未来。现在他们已经成功在工作和生意中迈开脚步,成为家人和邻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代表”。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案例金奖获得者  禁毒社工 郭乔蓉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三】

 

她,依然美丽

 

    她,一位年轻的深圳社工姑娘,2008年3月开始来到深圳从事社工工作。面对工作压力、挫折打击时她也曾经动摇过是否要坚持在这条道路上,但她选择的是不断地令自己保持感恩、关注正面,为自己的社工事业理想而努力。她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专业水平,一年后转到了深圳市人本社工服务社从事一线社区社工服务兼任社会事务部部长。2010年2月评选为督导助理,在管理和协助6个人的团队顺利开展服务外,亦完成自己一线服务指标,达到正面的社会影响,如:

 
    (1)为父亲是港人,内地母亲已过世,暂时无人照顾的2岁婴儿寻找社会福利中心照顾,首次与派出所合作,成功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社工处理跨境家庭问题。

 
    (2)协助多位离婚妇女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寻求经济援助、法律援助等,并进行情绪辅导。

 
    (3)解决校园潜在危机,调动学校校长及安全主任、两个社区工作站、辖区派出所民警及社工等多方力量共同介入,现已消除危机,为日后的多方合作创造基础,并与辖区内学校继续探索“家-校-社-企-警” 的合作模式。

 
    (4)组织义工服务队,开展义工培训,提升社区邻里关爱与关注、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

 
    在这么多的服务里面,令到她印象最深刻也影响最大的是下面那个她。

 
    她,一位中年妇女,曾经为了一个家,放弃工作、放弃人际交往,在家里过着相夫教子的日子;也曾经为了维持一个“家”忍气吞声好几年,受尽丈夫的冷暴力;更为了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勇敢地决定离婚,带着孩子离开了原来的家;在重新组建家庭、抚养孩子长大的路上坎坎坷坷也依然努力地生活。

 
    一、她的困境与内心

 
    她没地方住,没有生活来源,待业前的工资一直被欠着拿不回来,脚有旧患,风雨天气就很痛,眼睛有慢性炎症,经常看不清楚事物。她曾经几次在痛苦中想过自杀,甚至想好了自杀的方法,自杀的念头也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好几次跟她说要和她一起去跳楼。她为了儿子,来求助了……

 
    听她诉说完后,刚开始觉得眼前这个人的处境真惨,似乎整个生活的环境都对她不利。我们第一次谈话时,她在我面前显得充满了无助、担心与内疚。她内心被很多实际的生存问题所困扰,她担心儿子会受自己想自杀的想法影响而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她为不能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而内疚。

 
    二、她的资源与支持网络


    在细细与她说起现在是如何熬过来的,如何应付困难的时候,发现她自己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会主动通过身边的人打探对自己有帮助的消息,积极奔走于政府基层单位寻求资源,甚至因为自己的友善总能遇到几个“贵人”(旧同事或朋友)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相助。只是,她不知道原因自己付出的这些努力是自己的优点,她需要身边有人肯定她。

 
    每每提到儿子,她脸上总堆起个笑容,眼睛里充满兴奋与自豪,因为儿子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因为儿子很受同辈及长辈的喜欢,因为自己改变后儿子不再提自杀或跳楼,因为儿子是支撑她活着的最大动力。

 
    三、她的成长与变化

 
    在与她半年多的谈话过程中,她停止了想要自杀的念头;她渐渐会提醒自己使用正面的观点去看待面对的事情甚至挫折;她会多用呼吸法、“卡片雕塑”方法、“财富日记”方法等疏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她通过自己的尝试与努力,与外界接触,结识新的朋友,准备好担任义工,去帮助其他人有需要的人;她开始欣赏自己是个称职的妈妈。现在的家,虽然只有“妈妈”和“儿子”,但对她们来说,是完整的,她又成为一位快乐的、美丽的妈妈。

 
    她,由求助时的“好几次想死,我已经想好了怎么死”到辅导完结后的“非常感谢你,在你的帮助下,才令我在痛苦无助中活了下来”。她憧憬着以后有了自己的住所后,能邀请所有帮助过她的朋友去她家里坐坐,那将是她非常开心的事情。

 
    单亲女人要独立抚养孩子,虽然身处困境,但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每个人有自己足够的内在的正能量,她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获得尊严与自信。

 
    在服务过程中仍看到,现在法援政策、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类似她这样的单亲女人,由于离婚时考虑不周及经济能力不足限制了法律援助的取证及接触到医术较高的医生,但现在社会上没有可遵循的指引供这样的妇女使用。

 
    社区可为妇女提供文化培训课,增加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及子女管教等活动,促进妇女能良好地处理家庭问题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使妇女不论是相夫教子,还是自力更生,依然能保持个人的美丽。

 
    帮助这位妇女度过人生里的坎坷,令社工姑娘看到了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令她看到了人性的正面,这也令她能在社工之路上继续坚持,继续前进。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银奖获得者  深圳市人本社工服务社  李惠玲)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四】

 

反思生命,用爱浇灌
——社工介入企业员工跳楼危机事件

 
 
    情感婚恋是新生代劳务工反应最激烈的问题。企业社工所接触到的咨询与辅导,有很大一部分都关于此。多角恋、性、出轨、恋人吵架等行为,在这样一个群体似乎平常,又让他们难以承受,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致使稚嫩的他们产生轻生的念头。

 
    至诚所驻点的企业是一家电子厂,员工两千人。像往常一样,社工们在员工宿舍访谈到深夜11点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随意梳洗后就倒下睡了。夜里一点钟,电话突然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为了防止有危机事件的发生,驻点的至诚社工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

 
    是保安打来电话,说是一对小情侣吵架了,嚷嚷着要跳楼,被发现后强制性地拦了下来,现在在保安室。凭着职业的敏感性,至诚社工知道,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轻生者的情绪和心理,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生类似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赶往保安室的路上,至诚社工接到了企业行政总监的电话:“务必保障他们的安全,理性对待生命,不能发生悲剧性事件!”是的,不仅仅是在社工的专业守则里,生命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不能冷眼看待生命的消失。我们都不能以生命为青春、爱情为赌注,更不能放弃生命。

 
    在保安室内,气氛在爆炸与惊恐之间流动,男生很冲动,女生很害怕,仍然在争吵。社工们向保安了解情况后,将两人分开谈话,给予当事人私密的空间尽情发泄,让他们感觉安全和放松。男生和一位社工继续待在保安室,女生随着另一位社工去了社工室。

 
    保安室里,男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并冲着社工喊:“你们帮不了我,她要和我分手,我就去跳楼!没有她,我活不下去!我跳了就解脱了!”社工跟保安耳语了一会,保安出去了。保安室的两盆绿萝在白炽灯下鲜嫩闪耀。社工坐着男生的面前,上半生微微前倾。这是个积极倾听的姿势,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发表任何言论,不要打断,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试图做思想控制,只需要静静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与故事,观察他们的每一个神态举动,然后,拎清事情发生的始末及原因。

 
    “我们在一起2年,2年了!她为什么要和我分手?都是在外打工认识的,然后一起进了这个厂里,一直都挺好的,前两天我们还一起开心地过生日!为什么要和我分手?!”

 
    “我也是担心她的身体啊,知道她没有吃晚饭,所以晚上喊她出去吃夜宵……我没有做错,我对她那么好!”

 
    “她在生气什么?!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我爱她,她也爱我,那为什么?!”

 
    ……

 
    “她”、“为什么”、“分手”、“爱”这几个字眼,不断地从他嘴巴里蹦出来,占据了所有称述内容的40%。关键字的组合及后面隐含的情感意义是社工分析与评估问题的重要依据。他爱她,接受不了分手,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些显见或潜见的因素,主导着他选择生与死的思想。

 
    20分钟歇斯底里后,他终于平静下来。社工递了一杯水,他抬眼望见传关切与理解的眼神,让他狂躁的心趋于安稳。请不要忘记,即使在一个人任性或胡闹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关心他。 社工,用尊重真诚的心对待服务对象。

 
    “能跟我谈一谈,您的手吗?它有些特别。”原来,在递水的时候,社工看到了男生手腕的骨节非常突出,有些错位。

 
    “我……可以不谈吗?”他在回忆,社工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但男生紧皱的眉头,显示着这不是一段开心的往事。

 
    “当然。”社工看着男生十指捏转着一次性水杯,“似乎勾起了你不愉快的的往事,让你不安了,我很抱歉。”

 
    “没关系。”他低着头,“已经过去了。”

 
    “你多大了?”

 
    “20岁”。

 
    “我20岁的时候还没有谈朋友呢,你爱她?” “关心她?”“想呵护她?”“在乎她?”

 
    “嗯……嗯……嗯”

 
    “我刚刚看到她很害怕的样子。”在一系列肯定而轻微的答复之时,勾起了男人心中的柔情与甜蜜的回忆。此刻,请让他感受对方的弱小与担忧。记住,从他的角度出发,从他所爱的人的角度出发,让他感受到社工的关心立场,培育爱与善良的种子,体验他人的情感,将他心底冲动的魔鬼慢慢化解。

 
    “其实,我也不想。我只是一下子接受不了她跟我分手,那么突然。”男生抬起头,“我们前两天还很好的,真的。”

 
    “嗯。我看到了她的害怕。她走的时候,还看了你,她担心你。你们相爱相守已经两年了,在没有根的城市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多么美好。”肯定他内心的感情,那些欢笑的场景似乎在他眼前。社工是带给人美好,带来希望的。“你想知道她为什么和你分手,她对你的感情是否依旧。我们也看出来了,她很关心你。我们做一个约定,好不好?明天晚上,我们在社工办公室,一起分享一下你和她的感受,或许会有你想要的信息,好不好?”

 
    “好吧”。

 
    “不要让她担心。你刚刚吓到她了,想一想她害怕的样子。”

 
    “好”

 
    “或许你明天你可以和我讲讲你更多的故事。我将非常乐意倾听,并为你保密。”

 
    “好,谢谢。”

 
    在两个“好“之后,男生与社工道晚安。约定,是社工给予他继续生存的希望。更多的故事,是让他可以不仅仅思考今天晚上的一时冲动,也可以更多地回忆他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回到住所,至诚的两位社工分享了各自的谈话。相互分析之后,理清了事情的始末。女生因为身体不适,未吃晚饭,男生出于关心,打了非常多的电话让女生吃饭未果,便找到宿舍,半强迫女生外出吃点夜宵垫肚子。态度有点不好,导致女生强烈不满,想起了男生强迫她做很多的事情,引发情绪,于是提出分手,导致男生以跳楼相威胁。

 
    看似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只是因为都在情绪中,无法体会对方的爱与关心。他们只是需要学习相处的技巧及爱意的表达,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第二天一大早,男生找女生道歉,两个人和好了。

 
    晚上,男生来到社工室,和社工谈了很多很多……

 
    这个看上去稚嫩的小孩,因为不良的家庭关系7岁就在家庭独立了,8岁的时候不小心玩闹致使手腕受伤,但父亲不肯出医药费医治,一直拖到现在。他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好,致使其在照顾女性方面似乎有着某种呵护的使命感……

 
    每个人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早年的故事。这是社工始终相信的,生命有脆弱一面,也有坚强一面。思想教育、批评与指责更可能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与过激行为。接纳、同理、不批判,陪伴服务对象一起成长,用爱帮助他们反思、分析,体验生活的快乐,生命的真谛。

 
    男生说:“我很久都没有如此开心地聊过天,你让我很轻松,很自由。虽然,我遭受了很多不开心、不满意的事情,但是我一直都很坚强地活到了现在,未来,我也会活得很好。”

 
    在深圳这个城市,大批的新生代劳务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没有情感依赖,却有深深的情感需求。性、多角恋泛滥只是一个表象,他们正值青春,渴望爱;他们空虚无助,渴望爱。在情感里失迷,是他们痛苦的主要来源。社工,用细微的关爱,温暖孤单的灵魂,和他们一起寻找阳光的路。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银奖获得者  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黎志芬)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五】
 

医务社工在病患维权中的作用

          

    一、案例背景

 
    案主A,女,41岁,四川人。2004年随丈夫来深打工,育有一子一女,生病前在一家皮具厂工作了3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医保。2009年10月21日在下班途中晕倒入院,诊断为急性骨髓白血病。入院后案主的丈夫辞掉工作,在院照顾案主。

 
    二、问题分析

 
    1、经济问题:白血病属重大疾病,病情重且治疗期很长,案主一家三口在深无亲戚,案主生病住院后其丈夫辞掉工作,一心照顾案主。案主10岁的女儿也因为母亲巨额的医疗费用而辍学,在深圳的出租屋里无人照顾。因病而使得案主一家陷入经济困境,案主一家无任何收入来源,其丈夫四处筹钱救妻子,一个月已欠债近2万元。

 
    2、疾病适应问题:案主入院被确诊为白血病后,丈夫由于担心妻子承受不了,所以一直没有告诉案主病情,也因此,案主的心情十分烦躁,一方面是猜测病情而产生的焦虑不安心理,另外一方面,面对丈夫辞掉工作、四处筹钱以及剧烈的治疗反应带来的脱发现象、每日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女儿辍学的现状,案主也自感自己的病情严重,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有时情绪十分低落。

 
    另外,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病情的发展,案主的丈夫在照顾妻子、隐瞒病情、筹钱以及对今后病情发展预估的担心过程中,身心也十分疲累,透露出很多无奈、痛苦和顽强的心理矛盾。

 
    3、维权问题:案主入厂近三个月,每个月工厂都收取了社保费,但却没有给案主办理,案主入院后才去办理,但案主在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由于一个疗程后还没办下来,因此不能报销,由于工厂的问题造成案主不能享受医保,因此工厂应该负责案主的医疗费用。

 
    三、服务计划

 
    通过与案主一家人的面谈、主管医生的沟通、其工友的工作证明等,社工对案主的病情及一家人目前的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收集和分析案主的问题后,社工与案主及其丈夫就接下来的服务计划达成了共识。

 
    首先,根据案主的家庭经济情况和病情状况,经评估,案主符合“寻找需要帮助的人”公益金申请条件,社工将协助案主丈夫为案主申请救助金;

 
    其次,在疾病适应方面,无论是案主还是其丈夫,在面对重大疾病时都陷入了很大的情绪困扰。一方面是来自生理上的治疗,一方面也来自因病而产生的权益受损、家庭经济危机、子女教育中断等现实的问题而产生的情绪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解决现实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案主夫妻的情绪困扰,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持续的情绪支持,从而也能影响问题的解决进程和成效。

 
    最后,由于案主公司不及时为案主办理社保,导致现在案主第一个疗程结束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保报销。社工应告知案主社保报销和待遇享受的相关规定,让案主及其丈夫决定,是否要向公司追讨医疗费用,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介入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的目标是协助个案解决问题。对个案的假设和概念,来自于对个案所收集的资料;任务中心模式认为要有系统的收集个案在评估、处理过程的资料并制定要采取的行动任务,而此任务是案主与工作者共同认定的。

 
    在这个个案中,案主面临医疗费用问题、疾病适应问题和维权问题,社工通过与案主的丈夫、老乡及主治医生的沟通了解,收集相关资料,经评估,寻找社会资源,在案主丈夫的积极态度行动和社工的协助下,成功为案主申请到“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福彩公益金23000元医疗费,缓解案主短期治疗费的紧张;其次,对于案主丈夫目前因突发事故遭受的心理反应,社工要及时疏导和安抚其情绪,鼓励其坚强面对现实,面对长期的治疗和妻子的心理感受,鼓励其与妻子就病情坦诚交谈,共同应对;在维权问题上,第一个疗程出院后,案主丈夫计划带案主回四川老家治疗,但考虑今后病情的长期性和费用高昂性的应对问题,案主的丈夫希望能向工厂争取应有的权益,在再次尝试与公司协商无果的情况下,社工经过电联相关劳动部门咨询,给予案主丈夫建议,让其到劳动部门反映寻求帮助和解决,案主丈夫听取意见后到劳动部门上访。

 
    五、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10月29日接案,根据案主呈现的问题,社工评估其符合“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福彩公益金申请条件,于是协助案主的丈夫准备申请材料;11月9日,案主通过“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福彩公益金资助,资助金额为23000元;

 
    第二阶段——案主的丈夫作为一家之主,遭遇妻子突发重大疾病,心情遭遇极大重创,在积极想办法筹集医疗费过程中,在向工厂求救遭遇拒绝后,向劳动部门反映没有结果时,在担心妻子接受不了病情而向妻子隐瞒病情时,案主丈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里有很多苦楚但却不能向亲人倾诉,心情甚是悲苦。社工在协助其处理有关“医疗费用和维权”的同时,给予其情绪上的疏导与支持,并建议案主丈夫和医生深入沟通,针对白血病这个需要长期治疗的重大疾病,是否需要告知病人,以避免病人因为对病情的猜测和担心而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影响治疗和配合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另外一方面,社工鼓励案主丈夫和案主一起面对疾病、互相支持,做好长期治疗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计划。

 
    在面对案主因病产生的情绪问题上,一方面,社工在介入初期经常陪伴案主,倾听其在经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给予理解与支持,同时,社工邀请同病区内其它病人与案主进行“同路人”的分享与陪伴,给予了案主情绪上很大的同感和支持。案主的情绪逐渐好转,也能够接受自己的病情。

 
    第三阶段——案主丈夫打算案主病情较稳定后即出院回四川老家治疗,但鉴于案主病情和今后治疗费用问题,案主丈夫积极向工厂要求办理医保,按照社保规定,病人办理社保要从第二个月看病才能享受医保,而报销要根据第二个月产生的医疗费用才能报销,但案主丈夫是计划近期出院,不可能等到两个月后,因此本该享受的医疗费用就报销不了。案主自入厂以来每个月都缴纳社保费的,由于工厂的原因一直未给案主及时办理社保,因此由于工厂不为案主缴纳社保而导致案主生病期间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的问题,在社保的法律条文中规定这个责任是由用人单位负责。

 
    案主入院初期,案主丈夫曾和案主的工厂就医疗费用的问题进行协商,但工厂拒绝对案主负责,于是案主的丈夫到劳动局反映,但劳动局也没有受理,案主的丈夫心有怒气但却无可奈何,并不打算再去找劳动部门求助。通过较长时间内社工与案主建立起来的专业工作关系,案主夫妻对社工很信赖,社工引导他们要考虑长远的治疗问题,在维权这方面,可以做尝试,在争取权益维护个人权利的同时,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工通过与主治医生沟通,给予案主建议,最终案主夫妻接受社工和医生的建议,决定再次维权。

 
    第四阶段——社工通过电联在劳动局工作的同工以及社保局等部门,了解到受理此种劳资纠纷的投诉部门,然后建议案主丈夫去咨询反映。最后,在社工的建议下,案主丈夫申请劳动仲裁,12月9日,案主丈夫告诉社工,劳动仲裁处已经给他打电话,说已经受理。

 
    12月29日,龙岗仲裁庭开庭审理案主的案子,社工随案主丈夫到庭了解,根据双方的举证,案主的举证有利,由于被诉人没到场,根据当庭仲裁员建议和双方律师的谈判,代理律师回去将转达开庭情况,希望双方能够协调。 2010年2月,通过劳动仲裁的审批结果及当时双方的调节,案主最终获得38100元的赔偿。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社工与案主达成的服务目标完成,社工成功协助案主申请到社会救助金且维权成功。同时又注意案主患重大疾病的心理压力,使得案主夫妻都能坦然面对疾病及治疗。据此,个案结束服务。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根据个案进展,告知案主及其家属将结案,并做好结案的准备,处理离别的情绪;案主返乡治疗,社工可通过电话方式对案主的情况进行后续跟进。

 
    七、专业反思


    在社工所接触的服务对象中,有很多是因为受伤、生病住院而遭受到用人单位排斥和拒负责任的,这些案主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贫困,维权意识淡薄,因此住院后由于医疗费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病情、生活、家庭关系受到极大阻碍,病人和家属受到不公平对待,生活状态处于不平衡状态。社工介入后,通过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争取社会救助资源后,从案主长远治疗期和费用来看,建议并鼓励案主及其家属勇敢面对,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在此案中,案主的丈夫在和社工建立专业工作关系后,信任社工,和社工一起积极想办法解决和面对。

 
    社工在处理这个个案中,充当的角色有资源整合者、倾听者、支持者、充能者。鼓励案主接受病情,坚强面对;协助案主丈夫申请救助金,申请劳动仲裁,维护权益。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银奖获得者  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林莲英)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六】

 
键盘上的食指

 

    他,是一名智力四级残障人士。


    他,是一名右手不太灵活人士。

 
    他,是一名35岁的中年男士。

 
    他,是一名连拼音都认不全的农民。

 
    他,过去一直生活在社区里,很少走出社区,鲜与新事情接触,更谈不上与电脑之类的高科技产品拉上关系了。

 
    当他走到社工办公室说要学电脑时,社工真的愣住了——30多岁的中年人,还是智力四级,要学电脑,他能学会吗?至少在那一刻之前刘某学电脑这一念头在社工的脑海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刘某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用一种期盼的眼神看着社工,社工转过神来,马上答应了他,并开始与其讨论学习的计划,询问他要学哪些东西。刘某告诉社工,他想学打字。社工问其,为什么要学打字。他没有回答社工,也只是再次腼腆地笑了笑。

 
    社工与刘某开始的第一堂课是认识电脑,结果他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记住了如何开机、关机和使用鼠标,社工原本估计要用两三天时间他才能学会,结果他就用了一天。后来,在练习打字的时候,社工才发现了他之所以学得那么快的秘诀——原来,刘某是有一个本子的,他在上面用文字、数字和各种符号标记着很多东西,每次练习时,他都会悄悄地把社工教导其的一些东西记在本子上,然后回家再练习,甚至在家里,还会向其儿子请教拼音,有些不知道拼音的字,还要儿子帮忙标上拼音,然后再记在本子上。

 
    刘某在练习打字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别人是用两只手十个手指在打字,而他呢,仅用两只手两个食指在找键盘。当社工第一次看到他是这样敲击键盘时,差点就放弃了。后来,社工与其一起坚持用十个手指练习,一个星期后,刘某告诉社工,他不想打字了。社工问其原因,他沮丧告诉社工,他没有办法用十个手指打字,按了一个手指却把另外四个手指忘了,无论怎样都无法让五人手指灵活敲击键盘,并且还要记得键盘上的键,他实在没有办法练下去了。社工与其坐在电脑室里聊了很久,最后问他,为什么要学打字。他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才告诉社工,儿子明年要上高中,到学校去寄宿了,可能是一个月回来一次了,儿子告诉他,以后可以用Q和他聊天、视频,所以他才想去学打字。现在,他看到打字那么辛苦,社工也教得那么辛苦,不想学了。社工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辛苦的,即使是其他人学电脑,也会碰上困难,但是往往困难是成功的开始。儿子去外地上学了,想与其通过Q聊天,那他更应该学,社工也建议其回家找下儿子,相互讨论如何更好地打字。之后,社工与其讨论了如何才能学会敲击键盘,经过与刘某的讨论,社工发现,原来刘某因为右手的原因,加上年龄的缘故,他是真的没有办法与其他人一样用十指打字了,只能用两个食指在点击着键盘。因此,社工与刘某决定就用这两个食指打字!练打字的过程是辛苦的,刘某既要记住24个字母,又要记住这24个字母的在键盘的位置,不仅如此,他还要这会一些汉字的拼音。对于一个连小学都没有上完的智力四级的35岁农村出身的中年男子来说,这些无疑是雪上加霜。他每次练字时,要一边用两个食指在键盘上点击,一边要用眼睛搜索着,并且嘴里囔囔。后来,社工才发现,原来他是在一边打字,一边念字母和拼音。他不仅要克服认字、认键盘的困难,还要克服手指移动的困难。但这些都没有关系,面对这些困难,他克服了。日了一天一天地过去,半个月后,刘某终于知道键盘是的24个字母的位置,也终于能打出第一个字了!他终于笑了,而且笑得连眼睛也成了一条线,而后的时间,他更加努力去练习,两个月后,在金山打字通上进行测试,出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打字的速度是10字/分,快的时候能达到15字/分。当面对社工竖起大拇指时,他再次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半年后,刘某在社工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残联举办的展能节计算机打字比赛,结果在打字的过程中,电脑出现问题,当时他急得满头大汗,并要求换电脑,社工在旁边轻轻地拍着其肩膀,告诉其要等裁判调好电脑就可以了。最后的结果出来,刘某的成绩排在第四,打字速度为15字/分钟。尽管比赛过程是发生了一些小意外,但是他坚持下来了,并且取得了在平常时最好的成绩。他不再是一个小心翼翼、不敢与别人交流的人了,经过电脑的练习、参赛,他变得更愿意与别人交流,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了。

 
    他成功了!面对着诸多的困难,甚至一开始社工也在疑惑,他能学会吗?结果,奇迹出现了——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练习,手指僵硬、眼睛流泪、甚至要求退出,在和社工多次的沟通和鼓励下,他胜了,他能在金山打字通上进行打字了,并且也敢在众人面前亮出他的收获——参加展能节。

 
    别人是用十指在打字,可是他却用两个食指在打字。很多时候,人都不会相信自己能做某些事情,但是他的能力确实是存在的。刘某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是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去看待、发挥,这也将决定着与服务对象能走多远。萨提亚告诉我们:人们并不总是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一财富,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才能发现它。有时,一个人特有的美好会被深深的埋没,只有通过非常努力的挖掘才能发现它,但是,这种美好一直都存在着。社工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帮助别人去发现自我的生命力,然后共同去实践这一生命力!

  
    以上是我在深圳从事社工四年的一个缩影,在工作中我看到许多:看到服务对象与社工一起计划、行动,一起改变、完善,看到了更多的人间真善美,也看到社工努力的成果——身边的一切都在点滴地改变着,身边的人多了,笑容也更多了!在深圳做社工,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金奖获得者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赖玉森)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七】

 

真诚打动案主  专业化解危机

   
                       
    案主阿琳(化名),女,32岁。阿琳曾出国留学攻读会计硕士学位,后曾在某国际企业工作,最近失业。阿琳在坚持己见说服丈夫购买一套新房后,发现新房有严重的渗水现象,无法搬进去住。丈夫以当初阿琳不听他的建议为由对阿琳甚有埋怨,让阿琳独自去与房地产商交涉此事。在独自与房地产商交涉的过程中,阿琳受到了极不礼貌的对待,并且受到房地产商的再三恐吓。因感到无力独自承担与房地产公司发生矛盾的压力,阿琳情绪异常低落,而后肾炎、甲亢旧病同时复发,身体虚弱,神形憔悴,并且曾流露出轻生的念头。

 
    阿琳现为二婚,儿子是她与前夫所生,与她同住。阿琳的现任丈夫与阿琳结婚后不久曾欲与其离婚,这让她心有余悸,她感到丈夫对她的感情在一步步降温,非常担心丈夫会再与她离婚。同时,她一直向现任丈夫隐瞒着前夫以及儿子的爷爷奶奶一直都在深圳的事实,并且骗丈夫说儿子早已找不到亲生父亲。但最近,前夫和儿子的爷爷奶奶又开始与她争夺儿子的抚养权,并扬言若不把儿子交给他们抚养,他们就会将一切情况告诉她的现任丈夫。对于阿琳争夺儿子抚养权的事,阿琳的现任丈夫则一直不管不问,阿琳自己也难以做决定,而且从丈夫的言语及行动中感受到丈夫正在怀疑她,因此她甚为担心、焦虑与无助。

 
    社工初次到阿琳家中探访时,阿琳正盖着被子斜卧在床上,床上衣物凌乱。阿琳散着头发,脸色蜡黄,眼角明显有泪痕。见到社工,她想撑着身体稍微往上挪一点,但因体力不支,没能继续。社工连忙过去帮忙,并找了个枕头给她垫上,她向社工传来感激的眼神。

 
    因为阿琳是主动打电话向社区工作站求助,由工作站站长转介给社工的个案,所以,对于社工的家访,她并不抗拒。社工问她现在感觉如何,是不是身体很不舒服,她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社工又帮她拉了拉被子为她盖好,她随即向社工断断续续地讲述她的遭遇。社工一边听她讲述,一边轻轻地点头表示对她的同理。而后,阿琳说:“我对你讲的很多事情我现在的老公都不知道,你要替我保密。”社工明白自己已经渐渐得到了阿琳的信任,于是开始深入地询问阿琳求助社工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阿琳也很配合,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社工她目前所遭遇与房地产商纠纷的前因后果,她曾经的感情经历以及与现任丈夫的感情关系,其中包括前夫家庭现欲争夺儿子抚养权、自己身体体质虚弱、失业等问题都告诉了社工。说到自己受到房地产商的恐吓时,阿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起来,她悲愤地说:“如果不是我现在动不了,一定会爬到房地产商开发的新楼楼顶上,甚至跳下去讨个公道!”社工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连忙拿出纸巾,轻轻地帮她擦拭眼角的泪水,静静地听她宣泄,并且紧握住她露在被子外面的一只手,希望能够传递给她支持、关怀的力量。

 
    也许是感觉到了社工真诚的关怀,也许是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阿琳与社工很快建立了信任且友好的关系,她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都一一告知社工,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在一次家访了解案主近况的过程中,突然,躺在床上的阿琳突然不停地喊痛。社工和刚刚下班回家的阿琳现任丈夫急忙奔向阿琳的床前,但都不清楚她是怎么了。十多分钟后,阿琳已疼得无法动弹。阿琳的丈夫见状,准备把阿琳抱上车,开车送她去医院检查,社工对突发状况很快评估后,毅然答应案主丈夫,陪同他一起上了车照顾阿琳。经医院确诊,阿琳患了急性肾炎。打了第一瓶点滴之后,阿琳的精神才慢慢恢复,能清醒地说话了。社工就一直在旁边陪着她,与她聊天。为了避免刺激到她,社工尽量不提及令她情绪波动的话题。阿琳睡着之后,社工又继续向阿琳的丈夫了解了阿琳与房地产商之间的纠纷,以及试探性询问阿琳丈夫,现在阿琳是否仍在受儿子抚养权争夺事件困扰,阿琳与其之间是否出现过感情裂痕等相对敏感的话题。阿琳的丈夫可能是因为非常感激社工的真诚帮助,对社工也有了一定的信任感,因此也开始愿意敞开心扉与社工谈论一些他与案主之间的事情,包括他与阿琳在一起后,他曾出现的一次外遇情况,二人感情问题曾经爆发的经历,以及提及了一些自己对于阿琳儿子的抚养权的归属的看法,阿琳现任丈夫表示一切尊重阿琳的选择。至于阿琳与前夫家庭的一些矛盾和纠纷,阿琳丈夫表示过去的事情他也不会多想了,他内心还是希望能够与阿琳共同来面对,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但是他发现自己现在压力很大,尤其是工作方面,回家后很难做到与阿琳心平气和地好好沟通一次。

 
    阿琳睡了一觉醒来,状态好了很多,社工尝试引导阿琳夫妻二人进行正面沟通交流。阿琳的丈夫先将话题引向了阿琳向社工求助的事件,阿琳也无意回避,向丈夫宣泄了心中复杂的情感,社工和阿琳的丈夫都给予她一些比较积极的回应。虽然阿琳此刻还躺在病床上输液,但是她与丈夫渐渐开始有了沟通,双方对彼此都有了一些倾听,凌晨3点,阿琳出院了,她的心情也明显好了很多。

 
    社工评估阿琳同时遭遇多方面问题的困扰,与房地产公司的纠纷问题则是导火线,引发了她与现任丈夫之间隐藏着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她自身的虚弱体质问题,导致她悲观绝望,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有轻生念头,影响到阿琳与丈夫的关系,而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又直接影响到全家人的言行与家庭气氛,逐渐让敏感的阿琳又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加剧了阿琳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因此,要想改变阿琳目前面临的较为复杂且困难的状况,需要阿琳与其家人的通力合作与支持。

 
    在几次接触后,社工与阿琳夫妇的沟通也更加顺畅起来。社工鼓励阿琳的丈夫给阿琳提供精神支持,与阿琳一起分析事态的轻重缓急,共同逐一解决阿琳所遭遇的问题。同时,鼓励、支持和协助阿琳夫妇学习直接的、表里如一的沟通方法,并让他们试着进行真诚的沟通。在阿琳夫妇的共同努力下,阿琳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而是理性、冷静地找房地产商协商。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房地产商答应派工作人员为阿琳家解决房屋漏水情况,并以免交一年物业管理费作为补偿,阿琳及其丈夫均表示接受。在基本解决了阿琳与房地产商的纠纷后,阿琳的家庭问题也逐渐缓和,阿琳与丈夫也通过多次真诚沟通,深入了解对方感受。在丈夫给予理解的基础上,阿琳的不良情绪渐渐平复,担忧与焦虑也渐渐散去。对于儿子抚养权的问题,经过阿琳的努力与前夫家庭交涉,也在现任丈夫的包容之下,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前夫家庭最终放弃了要儿子的抚养权,儿子今后将继续跟阿琳和阿琳现任丈夫生活,阿琳现任丈夫表示会尊重阿琳的选择,并且对儿子会象对自己亲身儿子一样对待。

 
    在帮助阿琳基本解决了所面对的困难,使之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后,阿琳顺利搬进了新家,与现任丈夫关系良好。阿琳与现任丈夫所生的小女儿生日之时,她与丈夫一起为女儿开了生日派对。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阿琳还购置了烤面包机,学习烤面包、做糕点等。快要结案的时候,社工与阿琳又见了面,阿琳化了淡妆,穿着一件颜色鲜亮的休闲上衣,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巾,还戴上了漂亮的耳环、手链,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气色很好。她向社工讲述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打算,她现在并不急于找工作了,因为家庭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丈夫也希望她能在家中好好养身体,她现在只想全心全意做好全职太太,照顾好儿子和老公,照顾好整个家庭。在言谈举止间,社工感受到目前她的心态非常乐观,社工同时也表达了对她目前情况的欣喜,以及对她将来生活的鼓励。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银奖获得者  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  朱红艳)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八】

 
社工的介入激发院舍老年人生活的热情

 

    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数为1.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3%,而且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很快。由于养老机构的不断发展,许多老年人选择到老人院养老,安享晚年的生活。对于院舍居住的老人,在许多世人的眼中都是没用和被抛弃的负面形象。社工在院舍为老人开展专业服务,通过服务改变老年人在许多人眼中的形象,树立积极、乐观的老年人形象,同时也改变院舍老年人长期在院舍生活没有热情的情况,激发院舍老年人生活的热情和提升老年人在院舍生活的满意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导致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①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与此相应的是劳动收入的丧失或减少,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②社会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于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③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④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社工发现在院舍中,老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由于老人常常被困在照顾的院舍中,因此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甚至只是在自己的宿舍里,缺少与人的沟通交流。院舍中老人们的社交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在院舍生活的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们都要依赖院舍的工作人员;而且院舍设有严格的用餐时间甚至是作息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要照顾人士的自由生活;这种依赖和严格的制度在不知不觉中一丝一丝地夺走了老年人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学会“忍气吞声”,而且常常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老人的自尊和自我表现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因此社工需要帮助老人实现社交、自尊、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老人过得更加的开心,提高老人院舍生活的满意度。

 
    梁颖在09年6月正式成为深圳一线社工,服务于松岗颐年院的社工岗位,为一群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提供社工服务。刚上岗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自己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对从事老人工作没有经验,也表现得没有信心。是案主陈伯的转变建立了社工的信心。经过这两年多的工作,社工真正的体会到“社工的服务是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互助”。

 
    90岁陈伯在宝安某养老院养老,半身偏瘫的他,独自躺在床上,在这里的两年多,很少与其他老人有过交流,他就像是一个隐形人不为其他人所认识。

 
    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要依赖院舍的工作人员,而老人在这样依赖性照顾中,慢慢丧失了自己的自主意识。老人生活在院舍里有严格规定,不自由,生活缺少娱乐,缺少与人沟通,容易失去灵活性和个性。老人在院舍里与院舍外的人很少社会的交往,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常被困在照顾的院舍中,而且院舍常常由于人手不足和制度的限制,使老人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甚至只是呆在自己宿舍里。

 
    社工梁颖开始关注案主陈伯,希望通过日常的关心和协助其建立生活信心,让其感受到温暖,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社工经常到房间里嘘寒问暖,在其吃饭时,也抱着自己的饭菜与他一起吃饭,让他感到很温暖减少孤独感。

 
    经过两个月接触,社工梁颖计划组织6名老人开展《我做得到——院舍老人自我认同小组》,每星期一次小组,通过手工、生活经历分享等环节,激发老人生活热情。第一次小组,陈伯没有来,他还有些排斥。在社工的鼓励下,第二次小组,陈伯来了。在小组中慢慢开放自己,与其他老人沟通,向其他组员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过去的喜怒哀乐,还有往昔结婚纪念日的点点滴滴。通过组员彼此的分享,找回自己生活的意义,建立信心。在小组中,社工还特别设置了“贺卡送祝福”环节,让老人在互相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祝福给家人,让家人感受到老人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期望。再这里提升陈伯及其他组员对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信心。

 
    通过这次小组,社工感受到陈伯生活态度的转变。在一个很冷的日子,社工本以为天气太冷,老人们不会到场的,结果让社工惊喜的是就连这位90岁高龄的陈伯都准时到场。现在,陈伯性格变得开朗,也愿意和院舍其他老人聊天,还在宿舍里养鸟,也会和其他老人们一起参与社工安排的各类活动。陈伯不再是院内默默无闻的老人,不再是孤独寂寞的老人,不再是毫无生活热情的老人,这位孤独老人生活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通过为案主陈伯的服务,陈伯的改变让社工明白,只有你打开心扉真诚的接纳案主,案主也会真诚的回应社工——真心的付出,会获得不一样的回报。社工希望改变在很多世人眼中,老人是没用和被抛弃的负面形象,向社会各界展示老人是有用的,增强他们的自我的认同,让老人的生活充满热情。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金奖获得者  深圳市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  梁颖)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九】

 

凄凉拾荒老人遇到“奇怪”的社工

 

    做了四年的社工,我为近200名对象开展过长期或短期的个案服务。其中,有一个案主的身影时常浮现在眼前,她就是光明新区拾荒老人——阿娣,因为在村里30年,有一头白发,村民都称她为“白毛婆”。

 
    一、“白毛婆”阿娣,要给社工100元,“奇怪”社工不要钱

 
    阿娣舔着嘴唇,将刚领到的1000元大钞来回数了三遍。最后笑眯眯的抽出
一张最新的百元大钞,递给面前的社工,带着商量的语气说:“给你100元,行不?”社工条件反射的说:“不要,我是社工”。阿娣有点开心又有点不放心的说:“不要钱啊,这么奇怪”。社工解释说:“给你帮助就是我的工作,是我份内的事情,而且社工是不能收取服务对象任何好处的”。

 
    二、命运坎坷,阿娣沿途拾垃圾

 
    阿娣在光明新区常住了30余年,30年前因为饥荒从老家广西逃到光明。她是老家人眼中的坏女人,因为她受不了饥饿,抛夫弃子嫁给了光明新区某村的一位本地村民。因为自己已婚,且找到的新老公也是已婚者,阿娣只能做二房。至到老公的正房老婆去世,阿娣虽然继续和老公生活在一起,但是没有办理结婚证。那时候的农村,对于结婚证没有觉得重要,有人和自己生活,有饭吃,周围人也觉得他们是夫妻就行了。

 
    直到2005年,阿娣的老公去世了,在老公的房子里住了一年后,老公的孩子们卖了房子走了。在深圳无亲无故的阿娣,因为抛弃亲生孩子,没有尽母亲的责任,老家是回不去了。也没有给深圳的老公生孩子,也没有机会抚养老公的孩子,除了去世的老公,任何亲人都没有了。而现在深圳也没地方住了,连身份证也丢了几十年的阿娣只能流落街头。为了生计,她每天拿着蛇皮袋从村里走到镇中心,每天来回走路30多公里,捡沿途的垃圾为生。

 
    三、“奇怪”社工上门,要找阿娣聊天

 
    社工通过村里的生产队长找到拾荒老人阿娣,频繁上门和她聊天。在阿娣眼里,社工是“奇怪”的,不好好上班,还到处找人聊天;又是胆小的,经常被村里的狗吓住;自己没钱没权,那个“奇怪”的社工还天天往自己家跑。

 
    阿娣住在一个破瓦房里,看见这个房子,想着里面住着一个老人,你一定会有想流泪的冲动。屋主因为在香港,村里的房子破了多年也没有回来修缮。阿娣离开老公的房子后,曾经悄悄睡人家屋檐下,后来发现这个“宝地”。观察许久,发现没有人居住,就直接搬进去住了,因为阿娣在村里几十年,也没人来干涉和反对阿娣住在别人的破房子里。于是,在大街上捡了两条不算破的凳子,村里人送了两条被子,阿娣就在这破房子里安家。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凳子做的床,再抬头可以看见歪歪的房梁和破裂的瓦片。两三个水桶、脸盆放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这是下雨天用来装漏雨的。平行看去,是高高的垃圾和光秃秃的半壁墙,因为阿娣每天捡拾的垃圾已经放了几麻袋,堆在倒塌了半壁的房间里。

 
    也许很多人觉得阿娣条件艰苦,可是她已经庆幸自己有大屋住了。旁边到他的空地里种着一些蔬菜,在破屋门前有小炉子和一堆堆柴火,这些都是阿娣捡来的生活必需品。这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一些帮助。

 
    四、“奇怪”社工到处找领导,想给阿娣安家

 
    (1)迁户风波

 
    社工了解阿娣情况后,找到村委会书记。反馈阿娣的情况后,书记表示自己 知道“白毛婆”在村里住了几十年,但是因为她没有和老公领结婚证,没办法和原住村民一样领分红,否则村民会有意见。而且很多1998年以后迁户口来的村民也没有分红,但是由于阿娣生活艰难,逢年过节会考虑给她慰问金。或者阿娣将户口迁来,即使是现在迁来,也可以特事特办,争取村民代表委员会的同意按村民标准给她每年分红,以保证基本生活。

 
    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意味着阿娣以后可能得到生活保障。社工找到阿娣,告诉她可以找到老家的人,把户口迁过来。阿娣却说,自己离家几十年,早都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了,现在是完全的黑户。这样一来,迁户口就成为了泡影。

 
    (2)送入养老院?

 
    就在社工茫然不知如何救助阿娣的时候,生产队长说:“可不可以把她送去养老院”。村里的孤寡老人有的就去了养老院,这个主意是很好,但是据社工知道的情况,阿娣不符合入住养老院的条件。但是,作为社工,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为服务对象争取和尝试。

 
    社工找到街道社会事物办杨主任,将阿娣的情况做了口头汇报和书面材料报送。街道办很重视居民生活问题,但是阿娣不是本地户籍;老家也有子女,虽然子女不认阿娣这个母亲,但是阿娣的确不符合入住养老院的条件,而且阿娣也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去养老院了,还可以捡垃圾吗?”

 
    (3)特事特办解民生,为阿娣特批救助金

 
    就这样看着阿娣继续无人赡养,一顿饥一顿饱吗?不会!

 
    街道事物办通过实地走访,结合阿娣的情况,最终决定特事特办,先批给阿娣救济金。如果阿娣出现生活不能自理,则可以由阿娣本人、村委会或者社工提出书面申请,报街道主要领导给予养老救助。

 
    至此,阿娣终于有生以来拿到第一笔救助金,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阿娣要给社工“辛苦费”!!! 或许,这就是我们社会的阴暗角落之一,居民办事都觉得要给钱才踏实。可是我们是社工,深圳一批怀揣梦想,原意为居民无偿办实事的一个新兴行业,我们的工作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免费服务。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案例金奖获得者  禁毒社工 郭乔蓉)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十】


巧用优势视角,让母子走出生活阴霾

   
    “社工,您好!我想你们帮帮我的孩子,他真的令我太失望了。我非常痛心,我那么辛苦为了什么,如今孩子这样,有时我真的想买点老鼠药跟孩子一起了断算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位母亲在电话里痛哭着。

 
    案主小芳带着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挤在一个十来平米的小单间,丈夫在另一个城市打工。小芳一天兼顾三份工作,起早摸黑,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九点多,帮孩子检查作业成了每晚回到家中小芳必做的第一件事。攒钱买影碟机、学习卡、课外书等等,努力的目标与工作动力就是赚钱供孩子读书,只要孩子学习上的花费再辛苦也愿意去努力。

 
    近期,小芳发现孩子作业写得越来越马虎,而且也时常说没有作业,考试成绩明显下降,这使一开始还信以为真的小芳开始起疑心。接而来之的是学校老师的投诉电话,孩子逃课、上课捣乱违反了校规,学校给予警告。小芳对孩子严加管教,但孩子依旧犯错,老师的投诉电话没有停止。

 
    孩子的不懂事深深伤害了每日奔波劳累一心努力供孩子上学的小芳。小芳无法面对老师的投诉、孩子的逃学。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坚持下去,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丈夫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在另一个城市打工,不但没办法一起管教孩子,工资也难以为家庭减轻负担。众多的压力指向于她,管教不好孩子也成为她心中最愧疚的事情。于是有了与孩子一起轻生的念头。

 
    透过电话里,小芳的声音以及伤心的痛苦声,这位母亲怕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听她倾诉,压力、情绪、困难包围着她。社工先安抚了案主的情绪,约见她到中心详细面谈。8点多了,在办公室等待着案主的到来,一边思考着如何稳定案主的情绪,进行后续的跟进。

 
    一位质朴的母亲来到中心,非常客气、礼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面谈,小芳从一开始非常痛心与绝望到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看到一丝曙光。她发现自己把积累了好久的压力释放出来,虽然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却明显比刚才有了力气去面对。与小芳的面谈中也使我揪得紧紧的心放松下来,其实情况并没有小芳想象的那么糟糕,孩子有很多优点没有被关注到,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得孩子成绩下降,出现厌学、逃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能够有所改善。

 
    与小芳订立了一些约定,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让孩子放学后到中心来学习,同时她每天要抽出时间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记录下来,并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说出欣赏孩子的言语。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的趣事,也适当告诉孩子自己工作中的感受。小芳的改变动机很强,每天都认真记录鼓励孩子的话语。

 
    与孩子相处一个月后,发现孩子非常聪明,也很懂事,母亲每天忙碌的工作他看在眼里。之所以厌学、逃学是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母亲永远只有要求没有鼓励与认可。学校老师换了,也不关注他,按照身高,座位被调到了教室靠后的地方。于是开始上课讲话,作业拖欠,慢慢发现拍纸卡游戏很好玩,一玩就忘记了时间,干脆不上课。很少机会能够接触到爸爸,也很想念。看到其他同学都能全家人去公园玩,很羡慕。

 
    原来孩子十分渴望得到爱,得到关注与认可。找准孩子问题产生的缘由,社工也就能够介入。除了小芳的努力、改变之外,一直没有出现的丈夫这时候也是非常重要,需要小芳与丈夫商量好,每周末能够与孩子通话,并在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奖励他可以主动打电话给爸爸。非常幸运,与学校老师洽谈后,班主任很配合,开始关注孩子,也将孩子在校的情况与社工进行对接。把孩子引出认为不被关注的误区。

 
    通过课业辅导并与孩子谈心,孩子的变化很明显,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他也学会了关心母亲。小芳也欣慰的讲到,现在回到家,儿子会给她捶捶背。学习也自觉了很多,原本与丈夫比较疏远,近期要求丈夫每周要打电话来,跟儿子的距离拉近了。丈夫也有新的打算,准备来到深圳,一家三口可以相互照顾。

 
    半年的努力,孩子成绩已经提升并稳定,小芳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丈夫来到深圳后,他们将一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多外来务工子女所享受的资源较为匮乏,中心也关注到辖区内的民办学校资源不足,在放学后开辟一些服务提供给外来务工子女参与。小芳看到中心的宣传单张,赶紧为孩子报名。在“喜怒哀乐小管家”小组中,看着孩子的成长,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事隔一年多了,转为管理者与统筹者的角色后,与组员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近期到学校宣传活动,正巧碰上学生下课,楼道上传来熟悉的声音“社工姐姐”,孩子,长高了许多,那甜美的笑容。

 
    社工的价值在哪里,为何我一直坚守着这岗位,答案就在此,社工是平凡的,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效应。相反,服务对象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内心的言语,足以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感谢一路上与我一同成长的服务对象,您的信任是我成长的动力!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金奖获得者  深圳市铭晨社工服务中心  黄晓玲)

  

 

【优秀社工服务事迹精编之篇十一】

 

  重返校园的休学少年

 

    小齐,14岁男孩,深圳市某中学初二的学生,一直以来他都按时去学校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但有一天,他突然旷课了,之后就频频不去学校,在家里玩电脑,父母认定孩子是网络成瘾,多次劝说没有效果,小齐的父母无奈之下找到了社区的青少年服务中心求助,中心社工代颖接下了这个个案,开始对小齐开展个案服务。

 
    代颖对案主的第一次家访并不顺利,父母告诉小齐会有社工来家里和他聊天,小齐十分抵触。当社工来到时,小齐立马冲进了洗手间,将自己锁在里面不肯出来。于是代颖只好站在门外和他对话,确切的说,并不是对话,因为全部时间都是社工一个人在说话,小齐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而代颖都讲了一些什么呢?她都在讲她自己的故事,自己上学时的趣事,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展的种种活动等,并没有涉及小齐不去上学的问题,也没用提及玩电脑的事情。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小齐始终没有踏出洗手间。最后,代颖告诉他,社工本周将在小区内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希望他来参加,便结束了第一次的家访。

 
    第一次家访,案主避而不见,这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没有打击到代颖社工对这一个案的热情,她相信案主在了解到社工服务的不同之处后,一定会愿意和社工接触并接受社工帮助。当周的活动,小齐并没有出现。但代颖再次和小齐的父母进行了交谈,了解小齐从上学到不上学这一转折点中间发生的事情,小齐的父母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相互责怪,父亲责怪母亲纵容,给孩子买了电脑,造成他沉迷网络不去上学;母亲责怪父亲太过严苛,不给孩子参加班级活动的花费,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不愿去学校。代颖很快发现,父母的争吵对小齐的情况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让他了解到父母彼此的矛盾,利用了这些作为了他不去上学的理由。于是代颖要求父母配合社工的一些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意见不一致之处。通过与父母的交谈,了解到小齐喜欢打乒乓球,决定以这个作为个案的突破口。

 
    在上一次家访后,小齐似乎对社工没有了那么多的戒心。在再次的家访中,小齐没有躲避,但一直坐在电脑前不肯动,只是偶尔搭话。这时代颖几次邀请小齐到青少年中心打乒乓球,终于在一个周末小齐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心打球,这给社工和案主交谈创造了条件。

 
    在乒乓球活动后,小齐和社工谈话也显得放松了。之后的几次面谈也比较顺利,面谈时社工一直尽力制造放松和舒适的气氛,鼓励案主说话,案主开始对社工袒露自己的一些想法。代颖逐渐了解到更多小齐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小齐性格敏感、内向,害怕别人对自己评头论足,害怕与陌生人接触,在家时甚至不愿意自己出门买东西、借书。起初常常因为各种小事找借口不愿意去学校,比如睡过头等。但后来干脆完全不去了,在家时不断要求要玩电脑,多次和父亲爆发激烈冲突。小齐毫无学习动机,不知道上学有何用,学习后可以做什么,只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缺少父母、师长、同辈群体的认可,父母经常批评,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惩罚,要好的同学也很少。于是小齐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寻求寄托。

 
    经过分析之后,代颖采用家庭联合疗法和认知行为理论对小齐的个案开展服务。家庭是影响小齐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长期缺少认同,是小齐敏感和低自信的原因。于是代颖多次对家庭三人共同开展面谈,改善家庭的沟通网络,改善家庭关系:父母之间要化解彼此的矛盾;父母对小齐的态度要由不认同转为赞扬和理解;小齐对父母需要表现出尊重。

 
    在学校方面,代颖了解到小齐所在的中学有一名社工,于是与驻校社工共同合作,了解小齐在校的情况。小齐十分担心和害怕老师的惩罚,更担心老师和同学会怎么看待他。对此,代颖和学校社工共同努力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同学到小齐家中家访,打消小齐的顾虑。并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能够建立对“上学”这一事件的信心。

 
    代颖社工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点,建立认知,从而改变行为模式的方法帮助小齐重建学习动机和自我认知,从而摆脱对电脑的依赖,但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漫长的过程。这段期间,代颖多次家访,协调小齐与父母,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家访次数超过30次,各类面谈超过50次。其间,小齐表达过上学的意愿,但动机依旧不强,对电脑依旧十分依恋。为帮助小齐面对自我,代颖和小齐父母一起做出了没收电脑的决定,并把这一决定提前告知小齐,小齐对此情绪十分激动,但社工并没有做出让步,“有时候,在个案中,必须逼迫案主面对他自己的状况,做出他自己的决定,哪怕这样会遭到案主抵触。因为不论周围的人做出再多努力,如果案主自己不参与进来,势必达不到个案的效果。”代颖这样说。在没有了电脑之后,让小齐认识到,不能再用电脑游戏逃避学习和生活,他需要直面自己的情况。

 
    经过代颖社工一年多的跟进,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小齐看到了家庭和学校对自己态度上的转变,同时也了解到休学玩电脑是不切实际的认识,他开始愿意做出自身的努力。在社工的安排和帮助下,小齐与父母间达成了一致的协议,他尝试回学校上学,出门锻炼身体,并在家帮助做一些家务,同时,父母会给小齐一些零花钱,并准许适当的玩手机、听收音机的时间。如果有什么意见,父母和小齐一定要保证先沟通商议,而不是单方面做出决定。这样,小齐终于在大家期待中,踏上了重返校园的路。

 
    这一个案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代颖社工依旧在持续跟进和观察中。这只是代颖处理的青少年个案中的其中一个,其他类型的个案还有青少年滥用药物、青少年暴力、抑郁情绪等,而个案也只是社工青少年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小部分,代颖和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同工们一起,为社区青少年开展了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多类服务,两年多来服务社区青少年超过1000人次,代颖和其他的社工同仁们必将再接再厉,将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得更加专业,更加贴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作者:2011壹基金•社会工作者金奖获得者  深圳市新现代社工服务中心 代颖)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