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会工作师考试综合能力部分第十章2

来源:社会工作者考试    发布时间:2012-04-17    社会工作者考试视频    评论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2年社会工作师考试课程,全面的了解社会工作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年社会工作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节知识重点】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问卷调查研究法

1.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问卷设计应该以回答者视角为主,让回答者认可、容易理解和回答;

第二,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如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有能力回答问题;

第三,应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特征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2.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设计的核心。

第一,开放式问题应注意空间大小;封闭式问题应关注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第二,问题语言应简短明了,避免双重涵义与含混不清,提问不要带倾向性,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

第三,题数适当。回答问卷所花时间越短越好,一般在被调查者20-30分钟内完成为宜。

第四,问题应按序排列.熟悉、简单、对方感兴趣、封闭式问题置于前面,行为、态度、敏感的问题放在后面,从而利于被调查者较快进人答题状态,提高问卷回答的完整度。

3.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

①采用匿名访问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②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节省资源,并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③搜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

(2)缺点

①对调查员与被调查者均有较高要求;②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于保证。

三、实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要素

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三对要素:

第一,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第二,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

第三,前测和后测。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控制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所施加影响的效果。

(2)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一,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第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此种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2.准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1)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2)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不要求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3.对实验研究方法的评价

(1)优点

可以控制实验情景从而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明确地指定需研究的变量,研究误差相对较小。

(2)缺点

研究条件不自然从而其实务推进上有困难,太强调精细从而难于复制。由于社会工作中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对象,因此,研究者在实验组人员的选择、实验刺激的应用等不可避免地面临伦理难题。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学校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性的和深人的研究。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个案研究可以采用定量方法也可以采用定性方法。

1.个案研究的特点

第一,调查程序不严格,可不拘时地、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第二,手段和资料多元,研究者可以运用各种手段,采用不同角度,进行访谈、观察、纪录等,详细记载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资料;第三,详尽深人,即对个人生活史及有关文献都加以考虑,常使用历史视角把握资料,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第四,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2.对个案研究方法的评价

(1)优点

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和深人的认识;便于客观、深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问题、需要及其原因机制,从而提出有效和具体的处理办法或解题方案。

(2)缺点

研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由于样本很少和对象缺乏代表性,研究发现不能进行推论。

五、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研究过程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伙伴式工作关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这些特点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比较一致,因此,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

第四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过程

【本节知识重点】

一、定量研究的过程

1.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一,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即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并通过对理论的演绎提出研究假设。

第二,制订研究方案。即将课题具体化,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第三,观察。即采用具体方法搜集资料。

第四,整理和分析资料。即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或检验研究假设。

第五,得出研究结论。即通过分析、抽象和综合得出理性认识。

2.定量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一,确定研究问题是其首要工作。在选题时应遵循必要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二,建立研究假设。

第三,进行研究设计。包含确定研究类型、进行研究操作化、制订研究方案等工作。

3.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

在调查员收集资料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亲任或安排专门人士进行同步督导,以便及时回答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重视第一天问卷的回收、审核与指导。

4.定量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1)整理

资料的整理是定量研究中资料收集阶段的后续工作。有以下基本步骤:第一,进行资料编码。编码就是给答案一个数字代号。第二,将完成编码的问卷资料输人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

(2)分析

统计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分析变量关系的主要手段。统计分析可以分为多个层面:第一,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第二,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第三,探索多变量间的关系;第四,如果调查研究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还可以估计这些指标的总体参数值。

二、定性研究的过程

1.定性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一,研究者需要根据目的确定研究对象.通常研究对象以非概率抽样获取,样本有一个到几十个个案不等。

第二,确定分析单位。视研究题目与目标而定,可以是个人、小组、社区,或者某个项目、重要事件等。

第三,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和访问等是其常用方法。观察法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社会工作定性研究的访问是无结构式访问,其访问思路则是边进行边形成的,重点访问、深度访问和焦点小组是其常用方法.

2.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首先,研究者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联络方式进人现场。依托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研究伦理与研究对象尽快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然后,通过语言、行动参与等方式与被观察对象进行互动,观察情景、活动、人际关系等场境细节,发现研究对象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并采用恰当方式做好记录.耐心、细微、随机应变等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3.定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资料整理.对于初次观察或访问,资料分析需对研究目的进行再确认.对于获得的较丰富的资料,研究者要对上述主题或个案所及资料分别进行特质分析,通过分类、归纳将资料系统化,为深人分析做准备。

(2)资料分析。通过引用已有概念、研究者的自我感知、从固有类型中转型、研究者建构等方法作归纳性分析,并努力证明有关特质、概念和架构,发现被研究者的主观理念,定义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设,并力图形成整体性建构。

(3)针对初次观察或访问的不足之处,研究者要不断累积、丰富资料。在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中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初步解释,从而使得研究发现随研究进行而不断得到旁证、丰富、'深化和完善。

三、报告撰写及成果应用

1.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

第一,标题与内容呼应;

第二,注意资料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第三,观点与资料密切配合,使论证有理有据;

第四,注意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的结合,使论证资料有面有点,相互佐证;

第五,朴实流畅,体现学术研究或者实务研究的朴素文风。

2.报告的基本结构

(1)标题.标题可以采用单标题或双标题形式,用词简单明确.

(2)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研究目标可从回答研究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两个视角予以说明,指出本研究在理论、实践和方法方面的意义。

(3)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应有适当的涉及面并有历史视角。

(4)方法。方法就是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

(5)发现。

(6)讨论和建议。如果本研究的结论与已有研究相一致,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过多解释。如果有新发现,研究者需要提出新的解释和说明,这正是研究的创新之所在。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