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政策解读-顶级金融人士访谈录(2)

来源:金融硕士(MF)    发布时间:2012-07-15    金融硕士(MF)辅导视频    评论

Business Is About People
                                                         ——李妍采访稿 
被采访人:李妍
采访人:   Grace Wang
被采访人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清华大学金融学硕士   本科 GPA 3.8 / 4.0
实习背景: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中国银行 BoC,美林证券 Merrill Lynch 实习
申请公司:共申请 18家公司,11家为投行和商行(集中于 Sales&Trading)
其余为咨询公司,BP,GIC 等
被录取公司: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
最后选择 Morgan Stanley Fixed Income Division (Hong Kong office)
 
写在前面
早就听说李妍师姐是个大牛,却从未亲自与她好好聊过,心中不免疑惑:这个外表看上去如此可爱却又 professional 的师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会不会像很多牛人那样让人敬畏呢?然而这些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简要的寒暄之后我们随即进入了愉快的交谈,我这才发现这个师姐最具魅力的地方:亲切而不失干练,幽默却不失稳重。两个半小时的访谈很快就过去了,其间笑声不断。我想,用气质两个字来形容她已显得过于苍白。访谈结束后,我不由得对自己说: “只有这样气宇不凡的人才能进 Morgan的 FID。 ”
 
采访笔录
W: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和投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L:其实我在进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投行,最多知道商业银行。我是从大二开始听说投行的,当时知道美国有三家投行很不错,就想将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投行工作。不过当时只知道 IBD, 还不知道 Sales&Trading (S/T) 。 虽然在中行实习的时候也知道有 Trading Floor,但是不知道 S/T 是干什么的,只知道那里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很辛苦,没觉得 S/T很好玩。具体了解 S/T 是在大四以后了。
W:现在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都会经历一个迷茫的阶段,没有很明确的职业生涯
规划,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L:Everybody 在清华都会迷茫一下,如果你没有的话证明你还没有真正进到清华里来。其实大家基本都会在大二的时候考虑一下是出国还是找工作, 比较好的情况是很早就定下来出国还是找工作,但是也有些人没有想好,就两边都准备。其实你要想好这是一个 balance,两边都准备本身也是一种 experience,但是这样做压力很大,比如你可能在准备寄托的同时也在做实习、准备找工作,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经常会在某一方面受挫时就放弃而去做另一方面,但是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做什么更好。我的建议是,大三还是要去找实习,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喜欢去工作,Business is about people,先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欢跟人打交道,如果不喜欢的话还是去做研究好。我当时找实习很难,总是受挫。其实开始的起点不要太高,有份工作就先去做,体验一下自己适不适合在外资干,中资也是这样,都要去试一试。其实我觉得清华学生从智商来讲做 research 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适不适合做 Business就不一定了,你可能跟人打交道不是很舒服啊。或者说不喜欢 Business 的环境。还是要去试一下,试过以后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一个。
W:Why Ibank?Why S/T?
L:我在大四之前一直觉的咨询很好,所以大四的时候就拼命到各大咨询公司去做,其实现在看来也没有必要,如果喜欢咨询的话去一到两家也就足够了,去多了的话边际效用就会递减很快。开始我是想一定要去咨询做,就想每个公司都试一试,这样就能知道每家公司的culture 怎么样,后来等大四在 BCG做过之后觉得咨询离 finance 太远了,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做 consulting,在咨询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很牛的人,学生物的啊,学计算机的啊,没有竞争优势。我本科的时候基本没有进投行实习的机会,所以没有试过,但还是想去试一下。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做选择,我在研究生申请投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去哪个部门,IBD,S/T,Research…这个时候就要多跟师兄师姐聊聊,看看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毕竟 summer intern 就只能去一个部门。总之我觉得在选部门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去一个你最喜欢的部门。我当时听大家说的时候觉得 IBD 确实很不适合我,面试的时候也是被拒得一塌糊涂,看来我是真的不适合做 IBD,呵呵。后来在 Merrill 做了之后觉得还蛮适合、蛮喜欢的。基本上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很早之前就决定去做哪个,因为有可能会错过其他机会,但是在找 full time 之前的半年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去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部门,这样找 full time 的时候才能准备得比较充分。其实我是不建议找 full time 的时候海投,那样的话对自己、对公司都不是很负责任。我当时找 full time 的时候投行申请的全是 S/T,IBD一家都没有投,不想再被拒了,呵呵。
W:能不能以你的了解和感受来比较一下 S/T和 IBD?
L:其实没有任何东西绝对好,S/T 相比 IBD利弊都有。好处就是工作时间短,挣钱也不少,而且还有可能挣大钱,比如做 trader,呵呵;还有一点就是你能紧跟全球市场,你就会觉得在很年轻的时候 almost stand at the centre of the world,你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对将来从政之类的都很有好处。不好的方面一点是压力比较大,对 mental toughness的要求再怎么高都不为过,因为你随时都可能亏很多钱,随时都可能被 fire,遇到经济危机大家可能都被 fire,这些都是很 unstable 的;第二点就是 career path 比较窄,尤其是做 fixed income,不太跟公司打交道,equity 还好一点,所以你不会像做 IBD 那样和公司的 CEO、CFO 打交道,所以不会太深入公司内部去了解公司的运作,所以 3 年 5 年做下来,你可能了解更多的是在金融产品、金融市场这块上,但是与 Corporate Finance离得很远,所以将来想转行去做 Private Equity、商行的 Loan、公司里的CEO的话,竞争力都不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积累的 experience 不 match,所以 S/T 的人出来还是在金融市场里干,或者转到buy-side,也有的人自己出来开个 hedge fund,还是在这个圈子里。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干了两年觉得不合适去读个 MBA再转行也未尝不可。S/T 主要是 industry比较窄,主要集中在 finance,IBD将来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业,去 telecom之类的啊都有可能。做 Sales的很多人将来选择给 private client 做 agent,而不是 public client,life style 会好很多。做financial market 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停的 learning,这个市场变化太快,我现在年轻还可以,要是到 40 岁的时候再出来个 CDS、CBO还要学,你不学就会过时。每个工作都有它的利弊,还要看个人的性格、兴趣,和将来的发展。 总体说来 S/T 对承受市场压力的能力要求都很高,但具体到各个职位还是略有不同。Trader 只要能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而 Sales 难就难在你不仅要让自己顶受住市场压力,还要保证不要让自己的 emotion 影响你的同事,特别是你的客户,如果你给 client 打电话,让client 觉得你都对现在的市场没有信心,那就完蛋了。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即便你的 performance 在公司里很失败,但是只要你周围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失败或错误而受影响,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如果 trading floor里有一两个心理很差的人,遇到大的市场波动(比如油价涨到了多少多少) ,他在那里心神不定,或者他打电话给 client 的时候都不是很理性了,那周围人都会受他影响,就不能让这种人来做 S/T。
W:谈谈你在这几家公司的实习感受吧。
L:我是大二去的 BoC,当时的感觉就是可以早一点接触金融机构,知道金融是做什么的。金融是属于 economics里面的一个比较具体的领域,我之前也不是很有概念,BoC 的实习就是让我知道了 finance 是做什么的,不同部门都是做什么的,有做存贷款的,有做资本市场部销售交易的……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和他们相差太远了,当时他们干什么我都不懂。还有一点就是觉得 S/T 风险太大,  稍不留神就会亏钱。当时也没有想就在 trading floor工作。然后是大四在 BCG做了大概两个月。说来很有意思,在那之前我本来在 Accenture 做了一个月,后来被老板骂得受不了就辞职不干了, 带着在那里极其惨痛的教训转到BCG干, 所以在BCG表现的还不错,基本上知道了怎么在一个 team里面合作,怎么跟你的老板 deliver东西,这些都很重要。当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最好在实习的时候多跌一些跟头,多被骂一些,除非你以后很想留在这个公司,否则不会有很大损失,但是如果你在 full time 犯了致命的错误,你就会被 fire。所以我现在还是挺感谢 Accenture 的,虽然当时觉得那个老板要求太严格。在咨询实习主要就是知道一个咨询公司怎么运作,team 之间怎么配合。做实习最好的经历就是让你学会低调做人,因为你一直在做 supporting work,看不到自己很明显的 final delivery,
所以在清华呆惯了的人会有一点被人摆布的感觉,觉得受压抑,但是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学会了在社会上低调做人,这点对于刚从清华出来的学生还是蛮重要的。我当时也考虑过大四毕业要不要留在 BCG 做,但是我个人觉得 reputation 很重要,认为已经推研了就不能再找工作,这是没有去 BCG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去过投行还是觉得不甘心。后来上了研究生,觉得咨询也去过,商行也去过,保险也去过,就投行没去过了,所以应该去投行看一看,这样找工作才比较好抉择。申请投行的实习竞争非常激烈,甚至相比 full time竞争更加激烈,因为 position 很少,竞争的人很多,而且各路牛人全出来了,我当时是 totally out of mind,beyond my expectation,感觉清华的学生也没有很强啊,北大,甚至对外经贸,很牛的人都有。那一番折腾也是跌了不少跟头,不断被拒,再面再被拒,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失去信心,现在看来这点非常重要,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因为你会发现每一次被拒都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除了 Morgan来的太晚,Merrill 是我面的最后一个,前面的 Goldman、HSBC 之类的都把我拒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如果我要是第一个去面 Merrill,也会被砍掉的,呵呵。其实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 trial and error,不断地试,犯错误,然后再试,没有人一上来就什么都行的。找 intern 的时候把各个行都试一遍,这样历练得也差不多了,找 full time 的时候就会好很多,这是绝对的。但是我不主张投 100 家公司,把前99 家都面一遍再去最后一家。在 Merrill 做完之后我觉得 S/T 蛮适合自己的,至少 start up从 S/T 做起很适合。
W:说说你找 full-time的经历吧。
L:以前也听过很多人以前找工作的故事,事实上就是你越清楚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公司和自己的实力,越对后面的面试及 offer 的取舍有好处。最开始的时候都要去听一听宣讲会,找公司里的人聊一聊,做一些 preparation 的工作。我觉得要想找到好的 full-time 的工作,提前半年准备不算早,提前半年开始思考自己想去那里,搜集公司的资料,了解公司文化和自身的性格特点,虽好能找公司的人聊一聊,最好不同部门的人都聊一聊,当然这也得看手头的资源,不过经管的学生现在越来越 open,这些应该都不是什么问题。多听宣讲会,上公司网站, 看一些书, 读一读 career guide。 我当时在实习之后给自己列了一个找工作时的 priority,时时提醒自己。很多人在找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时感到很 frustrated,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最好趁你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比较 rational 的时候就想好自己的 career goal,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最想去的工作是什么,如果去不了,去一个什么样的也还不错。然后列出自己比较 care 的东西和不太 care 的东西,比如有人 care钱,有人 care 公司名字,有人 care location,有人 care training,你肯定会有一个排序的。这样对后面的面试和offer 取舍都会很有帮助,不然面试铺天盖地来的时候,你肯定会想不清楚的。我是在 9 月中旬 summer intern 结束时写了大概这样一页纸的东西,不时拿出来提醒一下自己。这些东西在你找工作过程当中要一直贯彻下去,会非常有好处。你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跟你的朋友聊一聊, 告诉他们你是怎样想的, 然后在找工作时你的朋友们就会提醒你, 帮助你calm down,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在每时每刻都很理智。
 然后就要开始做一个 timeline,把公司的宣讲会和 deadline 都清楚列示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出现过错过 deadline 的情况,如果换作我是那家公司的 HR,我也绝对不会给你second chance,因为这体现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的 attitude 有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manage 的能力很差。我认为很多东西是不可以找 excuse的,错了就是错了,下次不犯就好了,但是不要在你犯错的时候拼命跟人家找借口。这点一定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错过deadline,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你越去狡辩就越毁形象。 其实类似的错误我也犯过, 比如 online test 没有按时做,错过了申请的 deadline,建议大家多从自己失败的例子里面找经验。我一般是提前一两星期就投了。 有了 time table 之后就开始投 online application,每一部分都要很耐心的做。时间分配上要安排好,给自己一个 priority,每天把多长时间放在投行,多长时间放在咨询,否则到后面你会发现时间永远不够。我当时把 3/4 的时间都给了投行,所以咨询也没太上心,后来被拒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受。
当你把所有东西都安排好时,心里就会好很多,千万不要抱着所有 offer都要拿的心理,那就完蛋了,因为在面试的时候你会不由得流露出 aimless,这些东西面试官一听就会听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尝试着尽量从公司里面那些 professional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些东西是在实习的过程中积累的起来的,观察他们打每一个电话,每一次开会,尤其是在实习中遇到很大冲突或者跟客户开会遇到矛盾时, 看他们是怎么考虑问题、 处理问题的。 多跟他们聊,毕竟学生考虑问题和 businessmen 是很不一样,最起码他们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是出于利益最大化,他们很看重机会成本,看问题比较长远,并且能看到 potential lost and opportunities。尽量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感觉。
W:说一说怎么准备简历好吗?
L:简历越早准备越好,不断改,因为你会在修改简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大进步。很多人到最后找 full-time 的时候花一两个星期准备简历,然后投到网上,我觉得都已经晚了,真正找 full-time 的时候不应该再准备简历了,它应该在 3 个月甚至半年前就差不多准备好了,或者基本上一个框架有了。简历要真实,而且要有重点。当年我们就一份简历到处投,结果发现自己完全错了。投给投行和咨询的简历就完全不同,要根据公司需要的能力和背景,突出你的不同特点。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个做法是准备一个自己的 experience pool,把自己的经历按时间、类别列出,大概两页吧,写简历的时候挑相关经历就可以了,而不要把所有东西都写上去,让人一看吓一跳,觉得你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撞,一定要让招聘单位知道你的重点是什么,要有 outstanding 的东西。
对于投行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 banking-related 的经历, 如果你没有任何银行相关的经历,就要在其他方面弥补。HR 会在你的简历里搜寻任何和 finance 有关的经历,最好是投行和商行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写一些你参加过的、和申请部门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或者seminar,如果也没有的话,就写你在其他地方工作时所做的跟 finance 和 banking 相关的项目。我觉得要有一些 banking 的经历,投行需要你跟它的感觉就是你的 experience 很丰富,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不同的事。一味强调自己去过多少地方是没有意义的,投行想要的是这样一种人,在同龄人里你很 mature,经历过不同的事情,遇事不慌,可以经得住压力和挑战。所以投行不喜欢那种整天闷在教室里读书的人,他会觉得你没有经历过外面的风风雨雨,万一哪天油价涨到 70 你就啊啊大叫,谁受得了?呵呵......投行是这样考察人的,不是很看重学习成绩。你要让他觉得你对 finance 很 passionate,有很多爱好,你的 personality很适合这个行业,你这个人很有趣,然后就是让他觉得你很成熟,经历过很多事,当然去过很多国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告诉他你做什么去了,见过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traveling 是没有用的。投行甚至不 care 你做的这些事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更看重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些都会在后面的面试中问到,不需要太多作假或装饰。
有一点很多面试官都提到,就是现在大陆的学生都很会做简历,做得比华尔街那边的学生做的都漂亮。很多学生在一面被刷掉,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简历写得太漂亮了,使得面试官在看到简历的时候对学生的 expectation 很高,甚至可以打 100 分,但是真正见面聊的时候,聊到一半他就觉得顶多 50 分。所以简历写得太漂亮,甚至看上去比美国 top B-shcool的 MBA还优秀,是很危险的,如果面试官对你期望很高,但是一聊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会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以前没有,也是今年来才出现的比较有趣的事情。提醒大家写简历的时候不要过分修饰,否则过了简历关后面就过不去了。
W:说说面试吧
L:我现在觉得面经的意义不是特别大。如果让我现在说我面试时的问题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即便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回答相同的答案,录取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咨询的 case interview还是有规律的,多练多做模拟面试会很有好处,但是投行的面试完全看个人,非常flexible,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宗旨就是我前面说到过的那几点:看你是不是成熟,是不是对 finance有 passion, 是不是经得住事, 是不是能经得住挑战和高压, 你的 personality是不是好,要乐观向上积极,即使发生很大灾难你不能第一个哭闹。他们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考察你这几点。他会问你各种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可能会问你小时候经历的难忘的事情,还可能会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投行的,你为什么选择我们投行而不选其他的投行,等等。关键就是你要让面试官喜欢你。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去见不同的人,而且不只局限于同龄人。现在大家都是尽量去见不同国家、不同 background 的人,做不同的项目,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见的人不出 20-30岁这个圈,你不知道 30岁、40 岁、50 岁的人怎么想,但是你的面试官都是这些年龄段的人。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学校里多去见一些除了父母老师之外的不同年龄段的人, 甚至包括一些高中生, 不同年龄段的人想法不一样,很好玩,但是这些却被很多人忽视。这些可以避免你犯一些很致命的错误,比如永远不要在面试过程中说“我沟通能力很好” ,这点不是你讲出来的,他会在面试过程中感受出来,而且你的 interpersonal skill 很好可能只限于跟你的同龄人,而与比你大 5 岁、大 10 岁的人之间可能就有代沟了。刚开始你试图与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交流时可能会紧张,无从下手,但是慢慢就会好了。 其实跟人打交道就跟做数学题一样, 你做 100道微积分不就能考 90 多分了?同样,你见了 100 个年长的人后,还怕见 40 岁的人吗?
对于女孩子来讲,还要多开阔视野,多去了解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些是不分年龄段的。比如可能会对中美贸易赤字发表你的看法,面试官甚至可能听你的观点。不一定要谈不同年龄段中 personal 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共享的,比如体育。 跟年长的人交谈时要让他觉得你很尊重他,在听他的观点,同时还要让他觉得你作为年轻人很 energetic,很有passion,如果你能说出一两点让他觉得你很 creative 就很好。这些都是要慢慢积累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宗旨就是有机会就要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这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 phone interview是同龄人,越到后面越年长,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到 final 被拒掉。
对于 sales & trading 的面试,面试官跟你谈一下就会知道你是不是这个圈里的人,看你是否了解这个圈子里的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在美林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就问我“你估计我早上几点起床”这样的问题,幸好我以前在 trading floor干过,知道他们的 life style大概怎样。还有一些 business cycle 的东西,如果你以前没有做过的话,也很难编出来。
W:你刚才说到和 MD 的人交流,我觉得这点很难,因为他们都很 senior,而且很忙,你
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
L:一开始肯定多少会有点紧张,但是你的心态一定要放正。比如你给他发邮件,打电话,他都不理你,你一定要理解,要抱着这样的心态: “他不理我是正常,that is fine;他要是理我就太好了。 ”千万不要想: “这个 MD怎么不理我呢?!真讨厌,我也不理他了。 ”这样的话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去接触他了。
年轻人一定要 be proactive,比如主动发邮件跟 MD说我对您刚才谈的话题很感兴趣,可不可以再聊一聊。多争取一些旁听会议的机会:如果你不适合去,他会告诉你这是confidential,你说声 sorry 就好了,他会把你当小孩子不懂事,不会责怪你的,也不会记在心里;如果你争取到了旁听的机会,那最好不过。
我当时在美林实习的时候一个女 MD 后来跟我说欣赏我的原因就是觉得我比较proactive,主动去找她,跟她说话找活做。你跟上司多交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跟老板找活做。
于是觉得 MD也挺好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有时候她也会骂你,你就想: “骂我就骂我好了,反正跟我也没有关系,你骂过也就算了。 ”呵呵......
做 intern 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样即便你不能留在这家公司,对于你后面面试其他公司也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也要看你做 intern 的初衷,你是想拿到 full-time 的 offer呢,还是想多认识些人,你要有一个自己的 goal,不要一到那里就变得跟奴隶一样被人到处指使。很多人想拿 full-time offer 就变得畏手畏脚,但是我觉得这些错误不是你会不会犯,而是你什么时候犯,如果你在做 full-time 的时候犯,成本会更高。我的想法就是,错误尽量早犯,人尽量早见,这样到后面 full-time 的时候就会比较游刃有余。其实即便见 MD 的时候犯了错,也并不意味着就判了死刑,我觉得这种心理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我以前也有过,
但是换一种想法,如果做 summer-intern 的时候不给自己这个机会,以后就没有了。包括在学校里也是,许多错误你现在不犯,以后就没机会了。大家都想着整天坐在自习室里拿 100分,将来出去以后就什么都有了,这是不可能的。肯定是经历越多事情,跌过越多跟头,将来越能经历事情。
W:刚才说到面试时,你谈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这让我想起了 Morgan 的 final 问到了很多非常宏观的甚至政治类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看中日关系,你觉得小布什访华江泽民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像这类问题往往让我们抓不着头脑,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观点,不知道面试官到底想看什么,你是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的呢?
L:我觉得他主要是看你平时的积累。他不需要问你平时看什么杂志或报纸,这些都没有用,你可以给他说上一串名字,他也没有办法检验。他随便问一个问题,就想看你是不是很关注周围的大事,对问题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当时就被问到“你觉得为什么北京这 20 年经济发展会这么快、这么成功。 ”首先我觉得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一定要让他觉得你的见解 reasonable,尽管不一定 correct,但是一定要有你的 personal opinion,这点对于S/T 非常重要, 因为 S/T 就是对于市场的不同的 opinion, 不同的expectation。 Morgan的 sales跟客户说利率会升,Merrill 的 sales 却说一定会降,这就要拼平时的积累了,你对事物的看法能不能让人很信服。你把面试官看成 client,你是 sales,你用什么办法能让他接受你的观点,尽管不一定 agree,或者他至少 take your advice。这基本上是做 S/T的第一步,否则根本就不能让人信服,更不要说把产品卖给人家,trading 也没法报价。 在准备上,平时一定要多看东西,对大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说报纸上写什么就是什么。平时看的多了,各方有各方的观点,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跟从,这种面试问题就不会问题太大。
这种问题还有可能是考察你对 finance 相关之外的东西有多少了解,也并不指望你样样精通。比如我当时就被问到布什来中国会讨论的三个问题,我当时就说出了两个,就说我实在想不出第三个问题了,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那个面试官就说“ok,我们换一个问题” 。
如果你对这个东西不是很了解,你就跟他说你了解不够,而不要生硬的摆出几个观点,他一听肯定就会笑死了。 这也是变相考察你对 S/T 的了解程度,看你是不是知道 S/T都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对这个行当了解。
W:那你是怎么 follow the market的呢?每天大概花多长时间?
L:我当时是一周集中了解一次,当时是看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报纸,看周报。还有办法就是找我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每周给我 forward 他们的memo。其实 follow market 最难的不是看,而是看了那么多新闻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有用,你要知道投行里面每天看什么新闻,他们 pick up 的头十条是什么,而不是只单纯地看 financial market 的新闻及指数,光看这些指数没有意义,面试官也不会问你,他要看的是一些大事对于 financial market的影响。当我们都没有能力区分哪些是有重大影响的时候, 一个办法就是看在投行里工作的那些人关注什么 news,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靠大家的 teamwork,大家平时聊天时听听别人的看法。我有的时候就厚着脸皮给某某人打电话问最近都有什么新闻大事,他就会把他看到的重要新闻再给我讲一遍。他们加工过的我再看会更快,不一定我一个人抱着一大堆书在那里啃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就喜欢 original 的。不一定每一个 news 你都感兴趣,很多finance的 news 都是连续性的,如果一开始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会一直关注下去。 
W:很多公司面试都基本分为两步,先是 phone interview,然后 face to  face,有些公司还会在 final interview 之后加一个 dinner 作为最后的把关,你认为在这些环节中都应该把握些什么呢?
L: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single face to face 的,另一类是 group interview。 Telephone interview 最强调的是 interest 和 passion,你要表现出对公司很感兴趣,对finance 很感兴趣,表现出你对该公司和它的相关对手的了解,highlight 出你以前的经历和所投部门有关,不需要太多 detail,英语要好。telephone interview 不在时间,我当时面 GS的时候 3、5分钟就 over了,结果也进入了面试。如果你担心 phone interview不能脱颖而出,就应该 highlight 出一两点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这就要基于你对别人的了解,比如你不需要 highlight 你的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因为有这些经历的人太多了,你也不需要过多highlight 你在哪个大公司实习过,因为如果有 10 个以上的竞争对手都在这家公司实习过,你的优势也不会凸现。你可以 highlight 一些你独特的经历,哪怕这些经历并不是成功的,比如创业的事情,编辑过一些书,organize 一些活动,让面试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会觉得你很 special。Telephone的目的就是让他想见你,其它的不需要太多。 到了 face to face 就比较有挑战性了,一轮一轮地去面,我觉得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面多总结。
到了 final 有时会是 group interview,这时候麻烦的事情就是你不是一个人,所以说话一定要考虑对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对 background 和自己很相似的人。千万不要说那些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话,刻意显得自己很 outstanding,投行不是很喜欢听这种话。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 highlight 你的 special points。Morgan 当时就有一个 breakfast meeting,每个人都要先做一番 self-introduction,面试官特意要求你一定要 highlight出你的两个 different points,比如我就不会说的 academic 很强、quantitative 很强,每个人都很强,我也不会说我的interpersonal 很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就要想想别人都没有的特点,比如我可能就会讲讲我的 creative,谈谈我的 entrepreneurship的经历。也可以说说个人的一些特质,比如我当时讲的就是我很喜欢 challenge, 而且很喜欢 challenge男生, 举了一些小时候 challenge男生的趣事,给面试官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其实面试官并不指望你什么都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他希望你能做别人不敢做的,能想别人不敢想的,这些都是你在讲 special points应该讲出来的。 面试官在最后筛人的时候宗旨就是不要出大错, 所以也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观点,
最后让他觉得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他就会要你了。如果非要他从 8 个人里面挑出 4 个来,我相信他一定会挑special的, 因为他觉得你special, 客户就会觉得你special, 客户觉得你special就可以 make money,这就是最重要的。这就使最后一关,前面那些面试时 hard skills 都考察
过了,最后拼得就是 soft skills了。 基本就是这样的流程, 其实只要不是咨询公司的 case interview, 其它的大公司宗旨就是:在开始的时候要让人家对你有兴趣,在中间的时候向人家展示你的能力和热情,到最后一关就要向人家展示的你的 special,让面试官觉得如果不要你要别人的话,就得不到一些你身上有而别人身上没有的东西。 所以他们要找的人是那种具有某些天生特质而后天无法培养出来的,比如长相、性格等。其实这些很有道理,你不懂 finance,我教你,你不会跟人打交道可以多练,你不会做 presentation OK,英语不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长得太对不起客户,你不能性格不好,比如太悲观,你还要有一些天生的特性他们后天培养不出来的。投行面试的出发点基本上就是你要把你的面试官当作你的 client,面试就好比是 deal with your client,让他觉得你今后也有这个能力可以 cover好你的 client。
W:那么你觉得出了刚才谈到的 special 以外,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呢?
L: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要成熟一些,这点在说话办事时都会显露出来,尤其是在最后的 breakfast meeting 上。成熟表现在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表现自己更合适,什么时候给别人留一些余地更好,或者在不知不觉地闲谈中让他觉得你有很多经验。我现在觉得其实投行并不是很看重你的那些成功经验,他更看重的是一些你经历过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如我就被问到我有没有什么经历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是注定将会失败的而我却还去做了,要让他觉得你有很多经历和思考,办事时不会再是很冲动很直接,而是相比你的竞争对手要更加游刃有余。
Merrill 的实习应该也是一个优势,而且很重要。但是面试官不会盯着你的暑期实习,他会问你一些经历,你就会不由得联系到 intern时的一些经历,你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 如果和清华北大的同学比, 其它的优势还有一点可能就是我性格比较乐观, 我 在 trading floor 不会因为 big negative market move 而变得很upset或者很frustrated从而影响到周围人的士气。比如我经常跟他们说我是那种受虐狂,就是越 high pressure ,我干活会觉得越有意思,即使失败也无所谓, 呵呵……这点就比较适合做 S/T。投行就很需要那种处变不惊的人,比如你刚才提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也是他们变相考察你在一无所知的时候的表现,千万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很慌,经不住事情,或者没有信心。其实跟 client 开会的时候也是这样,当 client 讲一些你完全不懂的东西时,千万不要慌,要 keep smiling,心平气和的说“您说的东西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
 
W:你在美林的时候主要做的什么工作呢?很多同学对 S/T 里面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责还很不了解,比如 sales, trader, structure,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L:主要是 sales 和 structuring。structure是连接 sales和 trading 之间的,有些 structuring 是偏quantitative的,有些是偏 marketing的,structuring 在一般的公司是放在 marketing 里面的,把研究出来的产品给客户讲清楚,对于这点 sales 是没有责任完全给客户讲清楚的。每天市场上有那么多新的产品出来,sales 学不过来,sales 只要知道这些产品是什么,它能给你的clients 带来什么样的投资收益的好处,这个产品随市场趋势如何变动……sales 能 update 好这些东西就可以了,你没有时间和精力给 clients 相信讲解这个产品是怎么 structure出来的,它的风险受益特性。这些都是需要 structuring 来给客户讲的,所以 structuring 也需要跟客户见面。同时 structuring 还要去跟 trader讨论产品的定价,你设计这个产品的零件在市场上都
是什么价钱,你设计出来之后要加多少 premium,类似这样的东西都要跟 trader agrue。
S/T 是一个共生的环境,没有一个人在这里面是 dominate,每一个人都是 be dominated。比如说 sales吧,他们可以 dominate structure: “你这个东西不好卖,以后不要来烦我。 ”sales也可以跟 trader说: “你这个价钱太低了,给 client卖不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看上去好像是sales 在dominate 别人, 但实际上 sales被 dominate的时候更惨。 比如一个 client 对你说: “这个单子你要是拿不到,以后我就不跟你做生意了。 ”另一边trader在说: “这个东西我在市场上就是拿不到,怎么办?! ”然后 sales 说抬价钱,trader 说那我们也拿不到。可见,在 S/T里面,每个人都有处于主动和被动的时候,所以即便是 sales 也不能跟 trader 太急,否则他将来就会很不给你面子。比如我就听到过一个 trader 说: “XX sales 好烦啊,以后我再也不跟他做生意了,只要他一打电话过来,我就把这边的 telephone 设成 busy,意思就是跟他说我是 always online。 ”所以那个 sales 一个下午电话都打不进来,永远跟 trader要不来价钱,那么他的这笔 deal 就永远做不成,这个 sales 就没地方哭,但是他又不知道那个 trader 已经对他有 negative 的看法。所以很多事情都很 tricky的。
有时候 sales会站在 client一边跟 trader要价,否则那个 client 以后就不跟他做生意了,但是 sales 又不能把价钱压得太低,因为他是要和 trader 分钱的,价钱太低大家都没的赚。所以说 sales是一个非常 tracking 的 position,有人就说 sales 跟狐狸一样狡猾,呵呵……
不过 trader 和 structuring 也一样,比如说 structuring 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受 trader 和sales 的气。Structuring 的本事就在于你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是不是很受欢迎,如果设计出来的产品很 popular,那你就是老大。比如 structure 设计出一个产品非常好卖,而这个产品设计出来以后不是说要多少有多少,比如这次设计出来的产品就 300 个 million,那么全世界的sales都在跟你抢这个产品, 因为好卖好赚钱嘛。 如果你这个sales以前和那个structure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structure 不会把这个产品给你卖的,所以经常会听到 sales 说这样的话: “那个东西是好卖,都卖到纽约去了,我们这边一点都抢不到。 ”所以说真正好卖并且赚钱的东西,sales 可能拿不到手,而他的 client 也就要不到。这个时候 sales就很被动。
跟 research 也是一样,如果 sales 和 research 的关系不好,clients 向 sales 要报告的时候research 可能就不给, 让他们自己花钱去买。 一般的投行报告都是花钱去买的, 但是如果sales和 research 的关系好,就可以从内部拿一个给 clients,这点对于维护那些长期大客户是很有
用的。有的时候 sales 也会跟 research之间闹矛盾,trader和 structure 之间是。 总之 S/T 里面都是一个小圈子,都会有一个利润区,大家按一定的规则去分利润,会有一些冲突,而且这些冲突都是长期动态均衡。你不要看短期某个人 dominate 别人,可能过两天就被别人 dominate了,蛮好玩的。
W:是不是做 fixed income 相对 equity 承担风险要小得多,基本上不会亏钱?
L:这得看你是做什么的 trading。Fixed income 比 equity的变数多,比如说国债、外汇这些基本产品的风险相对比较好控制一些。但是如果是做衍生品,比如 mortgage、CDS之类的,就很有风险,特别是那些 exotic trade,非常危险。原则上是没有 free lunch 的。Trading 分很多种,一开始让你做的 trade 可能不会承担很大风险,产品也比较简单。还有一种做 sales trading 也不会承担很大风险。Trader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市场的 liquidity,让产品流动起来更好买卖;另外一种是通过做自营投机来发现价格,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投机活动大家就很难发现市场价格的 movement,短期投机越多,市场价格越容易趋于均衡。像提供liquidity的trading,它的风险不在于市场价格的暴跌或者暴涨,而在于拿不到产品。
W:介绍一下 Morgan的这个 program 吧。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项目是 S/T 里面最好的。
L:其实这个也很难说,我看中 Morgan 而没有去 GIC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名字,GIC和 Morgan 都是在一个市场做,exposure 不会有太大差别,Morgan 的好处就在于她里面的人都确实是很强的,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即便做两年升不上去或者中间不幸被 fire 了,得到的experience 还是很多的,名字的好处就是做 sales 会省很多事,它本身的 program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吧,像 HSBC 的也很不错,高盛的也不错;另外一个就是看人,我面 Morgan 的时候感觉大家很谈得来,甚至开一开玩笑都没有关系,但是高盛的人都让我很敬畏,感觉他们在数学上很鄙视我,呵呵,觉得以后跟他们工作未必很好玩。
Morgan这个analyst项目是两年, 头一年是rotation, 如果你能早定desk更好, 很flexible,也看 business 的需要。
W:有没有经历过致命的失败或打击可以跟我们分享?
L: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大跟头尽量少跌,小跟头要不断地跌,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找 summer intern 的时候了,当时被拒得一塌糊涂,美林还没有消息,极度疯狂。当时就找了一个很熟的师哥聊,那个师哥就说了一句话: “天底下的好处不能都让你占了啊,没事的,你现在都跌的差不多了,将来就会站的住了。 ”这样的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尽管他当时说的时候很不经意。我那天跟人借了一辆赛车,11 点的时候跑出清华骑了一圈,回来以后就好点了。然后过了两天拿到 Merrill 的offer就缓过来了。现在看来觉得当时的自己还是很小,很冲的样子,觉得自己很牛,却为什么一个 offer 都拿不到。我也不想一定要弄出个牛人扫 offer 的局面,并不奢求所有 offer 都拿,所以当初拿到 Merrill 之后就没有再去面 Morgan。说来也巧,Morgan 是唯一一个我找 summer intern 的时候没有面过的公司,之前对这家也不会很了解,结果最后找 full-time 居然去了这里。
其实跌跟头爬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 manage 好自己的 expectation,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对自己的 expectation 过高,所以才会跌的很狠。我去 Merrill 的时候我的 mentor就对我讲,其实 everything is almost the same,如果你把很多东西看得很深很本质的话,很多东西不外乎那么几点,所以就要积累很多经历来让自己变得成熟稳重;第二点就是要manage 好自己的 expectation, your boss, your client, your friend, your family…人其实是很好玩的一种动物,你只要把他们的心理抓住了就没有问题,而人的心理说白了就是 expectation。你就要一步步地去学会 manage 好expectation。
W:通过我和你平时的接触,包括前不久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看到你率领清华志愿者的队伍,我觉得你的 leadership非常强,非常 professional,你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L:也有师妹问过我这个问题,对于 professional,我当时给本科生的建议是这样的: 一开始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得体,我当时的做法就是模仿,你在公司里实习观察女同事的表现,她们怎么穿衣,怎么说话,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不是总笑得,那样好傻) 。我在美林和 BCG 实习的时候的老板都是女的,学到很多东西。穿衣打扮,打招呼,握手之类的很快就学会了,还有跟高层座谈的时候得一些小细节。
第二点就是 involve。你已经模仿的差不多了,就要找一些机会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跟他们握手、交谈、打交道,包括你刚才提到的论坛之类的。
第三点,也是做 professional 最难的一点就是你要主动。有很多很 tricky 的东西是很难handle 的,矛盾无时不在,这时如果你足够 professional 的话就要找一些办法主动去解决。而不是躲避。这点我觉得是做 professional 最难做到的。做 business最难的就是,当 conflict发生的时候,要主动去沟通。
最开始我也不会办事,我是那种脾气特别急的人,后来就发现人与人是很不同的,对有的人你就要跟他打太极拳, 多练练就好了。 在学校里一个不利的地方就是刚才我也提到过的,你接触的圈子都是同龄人,包括一些 international program 也是这样的。你可以在实习的时候跟你的上司,跟你好朋友的家长,多多接触。
W:投行的圈子很小,networking 就显得很重要,你是怎么看的呢?
L:其实 networking 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很重要,具体到投行里,我的建议是多听少说,特别是女孩子,不能给人轻浮的感觉。办法就是宁可沉默,也不要说太多,让人觉得你太年轻、没有内涵。还有就是不能传话,这个圈子很小,除了 reputation,最重要的就是 information了。Networking 肯定很难,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就好了。
W:给本科生提一些建议吧。如果能让你从新再来,你会选择换一种方式度过本科到研究生的这个阶段吗?
L:其实我觉得如果你下定决心去工作而不读 PhD的话,那先工作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也要取决于当时的 job market。当时我们本科毕业的时候 job market 特别不景气,那就要再等两年。有些 industry比如像投行,你一开始不进去以后的机会可能就不会那么大,而且人的思想都在变,有可能你工作了两年就不想再去投行受那个罪,这都很难说。如果有市场机会并且打定决心要工作,那最好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当然这也要和推研、出国之类的机会进行权衡取舍。还有就是大四的时候要 evaluate 一下自己是不是足够成熟,能不能在社会里呆得住,最起码能不能跟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如果可以的话就出来工作好了。我当时就是觉得自己还不是很顶得住事,自己一个人步入社会还是会很闷,所以决定还是再读两年研究生。 
总体来讲,我觉得大四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出去工作,干两年再读个硕士也很好。经管类的专业读得越多,未必越好,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W:投行经常是从全球招人的,你觉得和外籍学生或者欧美的 MBA相比,你的优劣势是什么呢?
L:首先大家都肯定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在中国做生意的模式并不完全与国外相同,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纽约和香港的 trading floor就完全不同。他们招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中国学生更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于是在中国的生意也就比较好做。这是中国学生和外籍学生最明显的差别。
我对外籍学生也不是很了解,以我有限的了解来看中国学生可能在耐力上要好些,学东西快。弱势方面语言肯定是一方面,我在美林的时候 morning meeting 就没听懂过,只能是下来之后厚着脸皮问他们说什么,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练听力,慢慢就会好很多。其实我觉得最难的不是你听不懂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说的很多东西你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其实也不必很担心,工作以后慢慢就会好了,只要不失去信心,这点小困难还是很容易克服的。我当时就想,大不了我就不跟国外的 clients 做生意,光跟中国 clients 做生意我就赚够钱了,呵呵。其实反过来想想,跟中国 clients 打交道的时候,外国人也听不懂的。语言这东西,都是 competitive 的。
其他劣势嘛, 投行还是一个 man power的地方, 女性在里面还是处于劣势, 尤其是 young lady,你要掌握很多东西和技巧,balance 好跟老板、跟 clients 的关系,千万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就是靠 appearance 吃饭的,这样的话你是没有前途的,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毕竟appearance 是不能长久的,它本身也不是一个很光鲜的 advantage,但是也不能太差。
W:今后有什么打算?
L:先工作两年吧,能升上去就继续做 Associate,不能升的话就回家结婚生小孩,或者去读MBA,或者先结婚再去读 MBA,回来换一个工作。当然我是希望能在投行里面有一个long-term的 career path,摩根也不希望培养你两年就走人了,但是很多事情也是有可能有变数的。 另外一方面, 对于做 S/T 的人来说, MBA的 add value 的作用也不是那么大, 不像 IBD。
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看将来情况吧,最好是能升上去继续再做个五、六年吧。其实MBA就是一个两年的 opportunity cost,有些人甚至可能做到较高层升不上去了,去读一个EMBA,或许晋升的机会更大些。
 我觉得个人问题还是在 30 岁之前解决比较好,这样的话工作时候 personal 的麻烦也会比较少,更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W:你觉得对于 entry level的人来讲,FID和 IBD的 life style 确实有很大不同吗?
L:我当时在Merrill 实习的时候,一个女 MD就跟我说,在投行的头两年里不要讲 life style,你每天睁着眼睛的时间里有 90%是用来工作的。你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个行业是很透明和充分竞争性的,好处是它很公平,坏处就是太具挑战性并且过于 fast moving。如果你一个星期不读报告,你的 clients 就有可能都走了;如果你不坚持学习新东西,新的产品也就卖不出去;甚至你不总学新东西,也总要想着怎么能拉到更多客户。Life style 这种东西好遥远啊,呵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