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政治试题

来源:考研    发布时间:2012-07-18    考研辅导视频    评论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解题分析】这道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和确认。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映成趣,即“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选择此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此种类型题从形式上看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抓住答题的规律,这一分应很容易得到。特别是该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时候,列举的一个典型的例题,也是相关辅导材料上的原题,凡是听过课的,做过题的,都应毫不费力找到正确答案。如果有的考生丢分,或是误选A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2.C
【解题分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对可能性概念的确认。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体可区分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该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找出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就是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C项)。所谓可能性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找到变成现实依据的,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变成现实根据和条件的就是不可能了。此题的题干给定的内容是《孟子》中的一段话,之乎者也似乎很难,但后面问的问题“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这就等于说,孟子的话在题中只是辅助的作用,理不理解,懂没懂,曰的是什么已不重要,对于选择该题没有障碍。考生只要看过书,听过课都能轻松得到这一分。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3. D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第一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第二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已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第三历史阶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阶段中,人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

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该题对于那些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牢固、审题不认真的考生来说,最容易由于误选B项或A项而丢了这一分。其实该题并不难,只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问的关键句“根据人的发展状况”,然后到选项中找到有关与“人的发展”相关的那个选项就会轻松得到这一分,即便是根本不懂得选项是什么意思都没关系。该题再一次提示考生,到了考场上一旦遇到自己不太理解,复习时没有复习到位的问题的情况下,认真的反复审题,找关键语句是多么重要。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4. B
【解题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制约下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叫做不一致性;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题中列宁这段话是讲述了,虽然作为奴隶是处在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条件下,但他们个人的社会意识则完全不同。列宁具体指出了奴隶中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及其表现。这正好体现了“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B项)的基本原理。该题考的是最基本的理论,没有任何难点。如果考生得不到这一分,说不过去。
5. B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货币的本质的掌握。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B是正确选项。
6. B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级差地租II的掌握。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构成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可见,土地本身由于农业资本家投资而产生或者增加了级差地租Ⅱ,所以才有了对于级差地租Ⅱ的争夺。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7. B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借贷资本的特点的掌握。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或银行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而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等职能资本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也即是资本商品。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8. 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六届六中全会内容的掌握。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号召全党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并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去。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备选项A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并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D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备选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9. 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八七会议内容的掌握。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我党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在军事问题上的错误,指出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群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因此备选项B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0.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的这个政策,那么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11. 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知识点。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12. A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知识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13. C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14. C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15. A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16.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这表明 A.两国的合作重点已转向文化领域B.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C.“国家年”活动将成为中俄双边长期交往的主线D.双方将全面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

16.D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7. AD
【解题分析】 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于这些基本观点考生都能把握。该题所给定的人们关于对龙的形象的各种说法,正好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即“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D项);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但是虚幻的观念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也就是列宁所概括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A项)。但并非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B项),人的主观性还可以根据现实进行想象或对现实进行虚幻的反映。B答案也是错误的,AD二项则是该题的正确选项。该考点既是考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考点,也是老师辅导时指出的重中之重,而且题中给定的选项,也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考生一一必须记在资料中对应知识点上的内容,没有任何难点,必得的2分。
18.ABD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涉及到的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给定的内容,也不难得到这2分。题中所讲的事情,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D项),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项);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B项);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A项)。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排除错误选项C,ABD三项就成为该题的正确的选项了。大部分考生选出A项和D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会出在B项和C项上。有的考生会由于没有太深层的理解题中所讲的事情,而漏选B项丢了这2分,或者是由于误选了C项而失去这2分。该题又提示了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机械记忆一些基本理论观点,更要灵活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观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D项。
19.ABCD
【解题分析】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所考到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该选择题虽然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跨栏比赛的世界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0.ABC
【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物,而是指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A项),它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C项);由此构成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B项)。这样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它又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指社会全体成员(D项)。因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个特殊规定,不能包括也不可能包括敌对分子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那些社会成员。该题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考点,没有太大的难度,是应该得分的一道题。如果丢分的话,会出现在C项和D项上。有的考生会是由于漏选C项或多选D项而失去这2分。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对基本理论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不灵活所造成的。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三项。
21.B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决定和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的因素的掌握。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它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当商品供不应求时,消费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会上升;而供过于求时,生产者被迫压价,价格就会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当货币价值变化时,商品价格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者,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必须按生产价格出卖。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由此可见,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不仅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而且也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有关。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D。

22. A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提高利润率的途径的掌握。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1)剩余价值率。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2)资本周转速度。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3)不变资本的节省。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4)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5)原料价格的变动。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等等。由此可见,提高剩余价值率、节省不变资本是提高利润率的途径,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只会使利润率降低。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23. AC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生产要素市场内容的掌握。市场体系的构成按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是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生产要素市场由土地市场 、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 、信息市场等构成。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24. A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G-W-G'这一公式的掌握。G-W-G'(G+ΔG)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总公式,这个公式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值(ΔG)为目的,为卖而买。另外,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看,每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资本职能,进行各自的循环,从而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资本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P…W'-G'。简写为:G-W-G'。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G'.G-W…P。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G'.G-W…P…W'。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25. A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一是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二是在抗战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备选项A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D分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当时处于国共两党对抗阶段,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6. BC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延安整风运动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因此,备选项B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7. AB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共八大内容的掌握。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党要领导得好,就要接受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因此,备选项AB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8. ABC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知识点。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D。
29. AC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依法治国这一知识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30. ABC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知识点。本题内容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正确选项是ABC。
31. ABCD
【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
32. ABCD
【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
33. ABCD
【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典型的理论大综合性质的一道题。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题中给的背景材料,考生都能读的懂,也不难理解。题中提的问题也很直接,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背景材料。由于该题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限定在了“认识论”这个范围,给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理论无论如何也能答上一些,运用原理分析问题也能有话可说,不至于一无所知,无从下笔。回答分析此题,有的考生会在第一问上出现问题,可能会不知道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实际上只要掌握认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即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得到一多半的分数,再将这些原理根据所提问的两个问题的需要分开运用,甚至分别重复说都不会有问题的,都会得到分数的。该题所要求回答的理论,是老师在最后冲刺辅导的课堂上所圈定的三大综合原理(要求重点背)之一的内容。如果丢分的话,只会丢在回答原理和分析实际不够全面上。


35.【答案要点】(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3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分)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几个知识点。题中的三个问题非常明确,不看材料就可以直接答题。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回答第一问“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关键在于指出:(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2)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回答第二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关键在于指出:(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3)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回答第三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关键在于指出它的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这在教科书中是有明确表述的。

36.【答案要点】(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4分)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3分)
(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3分)
【解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能够抗日的力量而制定的土地政策。一方面,既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地主、富农得到一定的租息,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地主、富农共同抗日,从而支持了长期抗战,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减租减息政策是与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有根本区别的,是把农民的眼前利益与将来利益联系起来,把局部利益与全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减租减息政策并不表明我党从根本上放弃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经济纲领,而是在抗战特定时期实行的一种灵活政策。抗战一结束,在《五四指示》中便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土改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答对本题关键是紧紧围绕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减租减息政策进行全面、辨证地分析。

37.【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2分)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几个知识点。题中的两个问题非常明确。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回答第一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关键在于指出:(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并指出其内涵。(2)结合材料指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回答第二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指出:(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2)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
38.【答案要点】(1)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2分)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在冷战时期,中东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地区。冷战后,美国更是将夺取中东控制权视为其“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一环。(3分)?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因此,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3分)?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2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这是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结合题中中东区域示意图和所给材料,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指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
(2)指出中东地区的能源因素。
(3)指出中东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因素。

选做题II:【答案要点】(1)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2分)世界文明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3分)注:如果考生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2分)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知识点。这是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结合题中所给材料,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问: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回答时要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个原理来说明。
第二问: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回答时一是要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二是要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上一页234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